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25 14:29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编号HIT)、弱度间伐(23%,编号LIT)、对照组(0%,编号CK),研究不同间伐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比,即SMBC/SMBN、SMBC/TC、SMBN/TN]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SMBC、SMBN含量及SMBN/TN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IT、LIT、CK;SMBC/TC的值除在≥10~20 cm土层以强度间伐(HIT)最高之外,其他土层均以弱度间伐(LIT)最高;SMBC/SMBN的值除在≥20~40cm土层,以CK最高外,其他土层均以LIT处理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杉木人工林SMBC、SMB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10、≥10~20、≥20~40...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4(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林分间伐密度设计
1.2 土壤取样及指标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C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N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C/SMBN的影响
2.4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C/TC的影响
2.5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N/TN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分解程度木麻黄凋落物的养分特征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J]. 徐志霞,张雅倩,陶月,李玲,李蕾.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2]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吴晓玲,张世熔,蒲玉琳,徐小逊,李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10)
[3]生物炭基肥与平茬措施对喀斯特土壤养分含量及刺槐幼苗热能的影响[J]. 时正伦,郭雅倩,周之栋,朱倩,薛建辉,吴永波.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2)
[4]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王国兵,王瑞,徐瑾,曹国华,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5]不同间伐强度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琪瑶,李云红,刘延坤,陈瑶,田松岩,刘学. 森林工程. 2018(01)
[6]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J]. 夏丽丹,于姣妲,邓玲玲,李小艳,周垂帆,徐永兴. 世界林业研究. 2018(02)
[7]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8]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演变[J].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付美云,雷玉兰,林仲桂,赵林峰. 林业科学. 2014(12)
[9]间伐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邱雷,陈信力,丁辉,关庆伟. 江苏林业科技. 2013(06)
[10]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J]. 方升佐,田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本文编号:3205503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4(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林分间伐密度设计
1.2 土壤取样及指标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C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N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C/SMBN的影响
2.4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C/TC的影响
2.5 不同间伐强度对SMBN/TN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分解程度木麻黄凋落物的养分特征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J]. 徐志霞,张雅倩,陶月,李玲,李蕾.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2]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吴晓玲,张世熔,蒲玉琳,徐小逊,李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10)
[3]生物炭基肥与平茬措施对喀斯特土壤养分含量及刺槐幼苗热能的影响[J]. 时正伦,郭雅倩,周之栋,朱倩,薛建辉,吴永波.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2)
[4]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王国兵,王瑞,徐瑾,曹国华,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5]不同间伐强度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琪瑶,李云红,刘延坤,陈瑶,田松岩,刘学. 森林工程. 2018(01)
[6]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J]. 夏丽丹,于姣妲,邓玲玲,李小艳,周垂帆,徐永兴. 世界林业研究. 2018(02)
[7]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8]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演变[J].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付美云,雷玉兰,林仲桂,赵林峰. 林业科学. 2014(12)
[9]间伐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邱雷,陈信力,丁辉,关庆伟. 江苏林业科技. 2013(06)
[10]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J]. 方升佐,田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本文编号:3205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0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