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熵的中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2 17:00
中国目前发现有4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鼠疫、人禽流感、疟疾、登革热等14种被列为国家法定传染病,对中国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探讨中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量均衡/不均衡的区域分布规律,本文运用Shannon信息熵理论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基于2004-2015年1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数,对中国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量均衡/不均衡的区域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西北-东南分异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以河北-云南连线上山脉分界线的两侧;②自然因素是影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均衡程度的主要因素,在温暖潮湿(即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多种疾病,疾病发病数量相近;在特定牲畜为主或特定蚊虫流行地区更容易发生单种疾病,疾病发病数量不均衡;③我国发病总数高的区域往往是因为单种疾病极其严重导致,而信息熵高的地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发生,这两类地区在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上,需要根据地区特点采取不同措施。
【文章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21(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4-2015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信息熵空间分布
从时间维度上看,时间分布图(图1(a)、(b))显示2004-2015年中国14种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明显时间变化。在2006年达到18.3万例后大幅度下降,在2011年全国仅有9.2万例,达到最低值后开始反弹,到2014年上升到16.6万例。上升最快的阶段在2013-2014年,主要原因是在2014年广东地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这一年全国登革热发病数4.7万例,广东省的发病数达到4.5万例,流行规模为该地区1986年以来的最大。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月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夏季和秋季,5-10月是每年高发月份。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安徽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云南省西南部最多,中国中部、东北部、珠江三角洲、四川和海南南部也有较多的报告病例(图2)。表1显示了不同地区的主要疾病构成,12年1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病例报告有25.5万例,其次是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22.4万例,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15.8万例,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12.4万例。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是布鲁氏菌病占主要地位,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疟疾发病数量最多,华中地区主要是疟疾和血吸虫病,华南地区的登革热发病数量最多。50.4%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安徽省(78%的病例是疟疾,18%的病例是血吸虫病)、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98%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东北的黑龙江省(6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34%的病例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西南的云南省(68%的病例是疟疾,15%的病例是斑疹伤寒)、南部的广东省(82%的病例是登革热)、山西省(9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其中安徽省的5个区县超过了1万例自然疫源性疾病(全国共有6个区县),最严重的是涡阳县,12年共发病22 526例,其中疟疾有22 423例(99.5%),还有一个是广东省的白云区,12年共发病12375例,其中登革热有12 043例(97.3%)。从疾病种类数量来看,北京市朝阳区、广东宝安区、云南五华区和四川仁寿区的种类最多,有11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次是四川的7个区县、湖南的4个区县、云南的3个区县、广东的3个区县、北京的2个区县、海南的1个区县、福建的1个区县、广西的1个区县、浙江的1个区县、陕西的1个区县存在10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安徽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云南省西南部最多,中国中部、东北部、珠江三角洲、四川和海南南部也有较多的报告病例(图2)。表1显示了不同地区的主要疾病构成,12年1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病例报告有25.5万例,其次是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22.4万例,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15.8万例,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12.4万例。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是布鲁氏菌病占主要地位,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疟疾发病数量最多,华中地区主要是疟疾和血吸虫病,华南地区的登革热发病数量最多。50.4%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安徽省(78%的病例是疟疾,18%的病例是血吸虫病)、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98%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东北的黑龙江省(6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34%的病例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西南的云南省(68%的病例是疟疾,15%的病例是斑疹伤寒)、南部的广东省(82%的病例是登革热)、山西省(9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其中安徽省的5个区县超过了1万例自然疫源性疾病(全国共有6个区县),最严重的是涡阳县,12年共发病22 526例,其中疟疾有22 423例(99.5%),还有一个是广东省的白云区,12年共发病12375例,其中登革热有12 043例(97.3%)。从疾病种类数量来看,北京市朝阳区、广东宝安区、云南五华区和四川仁寿区的种类最多,有11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次是四川的7个区县、湖南的4个区县、云南的3个区县、广东的3个区县、北京的2个区县、海南的1个区县、福建的1个区县、广西的1个区县、浙江的1个区县、陕西的1个区县存在10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发现,单从发病数和疾病种类来了解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是不全面的。在我国发病最多的几个地区容易受到社会重视,但这些地区均是单种疾病占比较大,其他疾病并不严重或未出现病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引入了信息熵,提出了解释多种疾病发病均衡程度的指标,并结合发病数可以共同解释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珠江三角洲地区登革热流行风险空间模拟与预测[J]. 郑斓,任红艳,施润和,鲁亮.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03)
[2]京津唐地区HFMD时空变异分析与影响因子探测[J]. 张湘雪,王丽,尹礼唱,徐成东,李霞,刘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03)
[3]2004-2013年济南市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许华茹,李战,徐淑慧,周敬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6(01)
[4]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环境因子探测及风险预测研究综述[J]. 李一凡,王卷乐,高孟绪.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7)
[5]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分析[J]. 熊晨皓,赵国平,兰晓霞,冯樊,刘淑红,胡役兰,高宏伟,魏茂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02)
[6]全球变化对人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影响[J]. 吴晓旭,田怀玉,周森,陈丽凡,徐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1)
[7]2006~2010年安徽省疟疾流行时空分布特征[J]. 焦玉萌,方强,谢旻,陶志勇,王雪梅,夏惠,孙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07)
[8]华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霍爱梅,赵达生,方立群,曹务春.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01)
[9]熵与系统有序性研究综述[J]. 张登兵,刘思峰.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24)
[10]基于GIS和信息熵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分析——兼论系统无序度、复杂性与多样性[J]. 王宗明,张柏,黄素军,李建平,宋开山,段洪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03)
本文编号:3210411
【文章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21(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4-2015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信息熵空间分布
从时间维度上看,时间分布图(图1(a)、(b))显示2004-2015年中国14种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明显时间变化。在2006年达到18.3万例后大幅度下降,在2011年全国仅有9.2万例,达到最低值后开始反弹,到2014年上升到16.6万例。上升最快的阶段在2013-2014年,主要原因是在2014年广东地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这一年全国登革热发病数4.7万例,广东省的发病数达到4.5万例,流行规模为该地区1986年以来的最大。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月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夏季和秋季,5-10月是每年高发月份。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安徽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云南省西南部最多,中国中部、东北部、珠江三角洲、四川和海南南部也有较多的报告病例(图2)。表1显示了不同地区的主要疾病构成,12年1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病例报告有25.5万例,其次是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22.4万例,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15.8万例,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12.4万例。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是布鲁氏菌病占主要地位,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疟疾发病数量最多,华中地区主要是疟疾和血吸虫病,华南地区的登革热发病数量最多。50.4%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安徽省(78%的病例是疟疾,18%的病例是血吸虫病)、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98%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东北的黑龙江省(6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34%的病例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西南的云南省(68%的病例是疟疾,15%的病例是斑疹伤寒)、南部的广东省(82%的病例是登革热)、山西省(9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其中安徽省的5个区县超过了1万例自然疫源性疾病(全国共有6个区县),最严重的是涡阳县,12年共发病22 526例,其中疟疾有22 423例(99.5%),还有一个是广东省的白云区,12年共发病12375例,其中登革热有12 043例(97.3%)。从疾病种类数量来看,北京市朝阳区、广东宝安区、云南五华区和四川仁寿区的种类最多,有11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次是四川的7个区县、湖南的4个区县、云南的3个区县、广东的3个区县、北京的2个区县、海南的1个区县、福建的1个区县、广西的1个区县、浙江的1个区县、陕西的1个区县存在10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安徽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云南省西南部最多,中国中部、东北部、珠江三角洲、四川和海南南部也有较多的报告病例(图2)。表1显示了不同地区的主要疾病构成,12年1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病例报告有25.5万例,其次是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22.4万例,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15.8万例,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12.4万例。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是布鲁氏菌病占主要地位,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疟疾发病数量最多,华中地区主要是疟疾和血吸虫病,华南地区的登革热发病数量最多。50.4%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安徽省(78%的病例是疟疾,18%的病例是血吸虫病)、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98%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东北的黑龙江省(6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34%的病例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西南的云南省(68%的病例是疟疾,15%的病例是斑疹伤寒)、南部的广东省(82%的病例是登革热)、山西省(95%的病例是布鲁氏菌病)。其中安徽省的5个区县超过了1万例自然疫源性疾病(全国共有6个区县),最严重的是涡阳县,12年共发病22 526例,其中疟疾有22 423例(99.5%),还有一个是广东省的白云区,12年共发病12375例,其中登革热有12 043例(97.3%)。从疾病种类数量来看,北京市朝阳区、广东宝安区、云南五华区和四川仁寿区的种类最多,有11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次是四川的7个区县、湖南的4个区县、云南的3个区县、广东的3个区县、北京的2个区县、海南的1个区县、福建的1个区县、广西的1个区县、浙江的1个区县、陕西的1个区县存在10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发现,单从发病数和疾病种类来了解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是不全面的。在我国发病最多的几个地区容易受到社会重视,但这些地区均是单种疾病占比较大,其他疾病并不严重或未出现病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引入了信息熵,提出了解释多种疾病发病均衡程度的指标,并结合发病数可以共同解释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珠江三角洲地区登革热流行风险空间模拟与预测[J]. 郑斓,任红艳,施润和,鲁亮.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03)
[2]京津唐地区HFMD时空变异分析与影响因子探测[J]. 张湘雪,王丽,尹礼唱,徐成东,李霞,刘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03)
[3]2004-2013年济南市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许华茹,李战,徐淑慧,周敬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6(01)
[4]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环境因子探测及风险预测研究综述[J]. 李一凡,王卷乐,高孟绪.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7)
[5]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分析[J]. 熊晨皓,赵国平,兰晓霞,冯樊,刘淑红,胡役兰,高宏伟,魏茂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02)
[6]全球变化对人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影响[J]. 吴晓旭,田怀玉,周森,陈丽凡,徐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1)
[7]2006~2010年安徽省疟疾流行时空分布特征[J]. 焦玉萌,方强,谢旻,陶志勇,王雪梅,夏惠,孙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07)
[8]华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霍爱梅,赵达生,方立群,曹务春.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01)
[9]熵与系统有序性研究综述[J]. 张登兵,刘思峰.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24)
[10]基于GIS和信息熵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分析——兼论系统无序度、复杂性与多样性[J]. 王宗明,张柏,黄素军,李建平,宋开山,段洪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03)
本文编号:3210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1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