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江西宜黄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2 12:02
  系统性定量化的丹霞地貌特征研究目前较少,利用新遥感数据和定量方法分析丹霞地貌特征,能进一步查明丹霞地貌特征,探索新数据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哨兵2A遥感影像,结合定量化方法系统分析江西宜黄盆地的丹霞地貌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哨兵2A彩色波段组合,识别出8处丹霞地貌分布区,与实地调查结果吻合,哨兵2A用于小范围红层盆地内丹霞地貌特征不明显区域识别精度较好。通过面积高程积分法定量化分析红层和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发现整体红层分布区的积分值为0.22,积分曲线呈下凹形,主要为老年早期;丹霞地貌区的积分值在0.40~0.51之间,积分曲线呈上凹下凸的"S"形,主要为壮年晚期,与实际地貌演化阶段相符,说明面积高程积分法对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研究将为哨兵2A在地质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为面积高程积分法在丹霞地貌演化阶段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山地学报. 2019,3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江西宜黄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分析


江西宜黄盆地区域地质图

景观图,丹霞地貌,景观,盆地


丹霞地貌的坡面特征为“顶平、身陡、麓缓”[6],其中陡峭的赤壁丹崖是其主要特征和判别标志。丹霞石崖是由于流水沿红色岩体中裂隙或节理长期冲刷侵蚀,一侧红色岩体沿裂隙或节理发生崩塌后形成的赤壁丹崖,如仙岩山,是莲荷组的巨厚层砾岩、砂砾岩沉积而成,红层受北东向70°左右的节理切割,使山体一侧岩体崩塌,山体断面成倒梯形的石崖(图2a)。红层受构造、节理切割成条状,经流水侵蚀、溶蚀风化、重力崩塌等作用后,形成四周是陡崖的长条状山体即为石墙。如仙岩山,北东向70°左右主节理将仙岩山切割成北东75°走向的石墙,石墙高约呈25 m,宽约4~10 m,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四周是陡峭的崖壁,山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图2a)。在太极岩景区的石岩也是石墙,它是莲荷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沉积而成,受到东西向的节理切割,两侧岩石侵蚀崩塌后,残余一组东西向的石墙,石墙西侧从山底向上高约30 m,东侧高约15 m,东西长约40 m(图2c)。

遥感影像,丹霞地貌,遥感影像,石峰


红层在地壳上升过程中受到构造、节理切割后,经流水侵蚀风化作用形成基座分离的独立山体为石峰。在太极岩景区石岩的周围有十八座造型独特的丹霞石峰,如众星拱月,有 “十八罗汉朝石”之称(图2d)。在谭纶墓背后的玉泉山也是一处丹霞石峰(图2e),海拔高约380 m,呈北东向30°分布,因此地降水丰富,植被生长茂盛,其崖壁生长了大量植被,其丹霞地貌特征不明显。3.1.4 造型景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空局哨兵卫星Sentinel-2A/B数据特征及应用前景分析[J]. 田颖,陈卓奇,惠凤鸣,程晓,欧阳伦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2]美国西部红层地貌发育及与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的对比[J]. 潘志新,任舫,彭华.  地理研究. 2018(12)
[3]Sentinel-2A卫星数据处理分析及在干旱河谷提取中的应用[J]. 杨斌,李丹,高桂胜,陈财,王磊.  国土资源遥感. 2018(03)
[4]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象鼻山栈道洞穴地貌成因[J]. 李馨敏,郭福生,陈留勤,王凤之,李余亮.  山地学报. 2018(04)
[5]基于欧洲航天局“哨兵-2A”卫星的太湖蓝藻遥感监测[J]. 李旭文,侍昊,张悦,牛志春,王甜甜,丁铭,蔡琨.  中国环境监测. 2018(04)
[6]基于Strahler面积—高程分析的云南石林县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量化研究[J]. 李玉辉,丁智强,吴晓月.  地理学报. 2018(05)
[7]基于DEM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划分[J]. 章桂芳,陈凯伦,张浩然,张慧.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8]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反演[J]. 苏伟,侯宁,李琪,张明政,赵晓凤,蒋坤萍.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1)
[9]基于Sentinel-2A时序数据和面向对象决策树方法的植被识别[J]. 毕恺艺,牛铮,黄妮,康峻,裴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5)
[10]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貌形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谢超,周本刚,李正芳.  地震地质. 2017(02)

博士论文
[1]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研究[D]. 姜勇彪.成都理工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Sentinel多源遥感数据的作物分类及种植面积提取研究[D]. 朱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79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79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4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