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起伏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5 19:31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因而有可能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GIS对数字高程数据(DEM)进行提取计算,获得县域层面的地形起伏度,采用2005—2014年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估算地形起伏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市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此外,分析还表明,气温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降雨量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交通路网密度有助于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并推动城镇化发展。因而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县市经济发展,应充分重视地形起伏度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应加大交通网络建设以降低运输成本。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35(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地形起伏度及其影响
四、数据描述与模型设定
五、回归分析
(一) 基本回归分析
(二) 稳健性检验
(三) 分位数回归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是否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基于上市公司的面板分位数研究[J]. 丁一兵,刘紫薇.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5)
[2]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对威廉姆森假说的一个检验[J]. 王智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3)
[3]不同方向收入变化下边际消费倾向的非对称反应[J]. 张欣,臧旭恒. 学术月刊. 2018(02)
[4]重工业化、城镇化与东北问题——基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解析[J]. 王智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8(01)
[5]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林毅夫,付才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6)
[6]基于GIS的山西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相关性的研究[J]. 康立,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7]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云南省2005~2012年面板数据的研究[J]. 王智勇. 金融评论. 2016(04)
[8]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J]. 陈田田,彭立,刘邵权,王旭熙,徐定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04)
[9]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 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3)
[10]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分析[J]. 肖池伟,刘影,李鹏.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2)
博士论文
[1]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 刘清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86324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35(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地形起伏度及其影响
四、数据描述与模型设定
五、回归分析
(一) 基本回归分析
(二) 稳健性检验
(三) 分位数回归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是否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基于上市公司的面板分位数研究[J]. 丁一兵,刘紫薇.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5)
[2]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对威廉姆森假说的一个检验[J]. 王智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3)
[3]不同方向收入变化下边际消费倾向的非对称反应[J]. 张欣,臧旭恒. 学术月刊. 2018(02)
[4]重工业化、城镇化与东北问题——基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解析[J]. 王智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8(01)
[5]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林毅夫,付才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6)
[6]基于GIS的山西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相关性的研究[J]. 康立,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7]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云南省2005~2012年面板数据的研究[J]. 王智勇. 金融评论. 2016(04)
[8]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J]. 陈田田,彭立,刘邵权,王旭熙,徐定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04)
[9]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 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3)
[10]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分析[J]. 肖池伟,刘影,李鹏.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2)
博士论文
[1]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 刘清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86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8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