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辽河口退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芦苇生长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01 21:33
  本文对2009年辽河口湿地退化过程中植被生态特征及土壤环境变化,以及2013年不同退化程度芦苇湿地(未退化区、退化区中部、退化区边缘)的土壤环境变化进行研究,探讨退化芦苇湿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特征,分析影响退化的主要因素,为芦苇湿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辽河口湿地退化植物群落的植物及土壤调查分析表明,将退化湿地划分为芦苇群落、芦苇-碱蒿群落、芦苇-碱蓬群落、獐毛-赤碱蓬群落以及赤碱蓬群落,在从芦苇群落演化到赤碱蓬群落的过程中,芦苇植被的生物量、株高呈降低趋势,最后被更加耐盐的赤碱蓬代替;土壤易溶盐含量逐渐增加;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芦苇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低于其他群落。2、选择芦苇生产区典型的退化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未退化区、退化区中部、退化区边缘的芦苇进行了生长情况及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表明:未退化区芦苇生物量、叶片重量、株高及芦苇含氮量高于退化区中部、退化区边缘;芦苇含磷量未退化区高于退化区边缘,且高于退化区中部,芦苇体内的氮素、磷素主要集中积累在叶片部位,K+、Na+、Mg2+离子主要积累在茎秆部分,而Ca2+离子则积累在叶片部位。3、未退化...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辽河口退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芦苇生长影响


009年采样地示意图

示意图,示意图,退化区,芦苇


11图 2-2 2013 年采样地示意图输入减少的原因外,不合理的芦苇管理措施也导致芦苇湿地差,植株矮小,茎秆变细,为了解芦苇退化的具体原因,于调查,调查区地理坐标为 121°47′37.83〃~121°48′06.°15′35.61〃N。根据芦苇植株高度划分为未退化区和退化低于 1m,而未退化区植株平均高度高于 1m;为了解边缘效影响,将退化区分为退化中部与退化边缘两个区。退化区位每年收割一次,未退化区选择在退化区附近的沟渠边,因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滨湖区退化湿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碳、氮特征研究[J]. 焦怀金,卢金伟.  北京水务. 2012(04)
[2]水文情势与盐分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影响研究综述[J]. 章光新.  生态学报. 2012(13)
[3]鄱阳湖南矶湿地优势植物群落及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分布特征[J]. 张全军,于秀波,钱建鑫,熊挺.  生态学报. 2012(12)
[4]Effects of Wetland Reclamation on Soil Nutrient Losses and Reserves in Sanjiang Plain,Northeast China[J]. WANG Yang,LIU Jing-shuang,WANG Jin-da and SUN Chong-yu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chun 130012,P.R.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2(03)
[5]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速效氮分配的影响[J]. 马麟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4)
[6]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分布特征[J]. 陈为峰,史衍玺.  草地学报. 2010(06)
[7]新生滨海湿地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空间分异特征[J]. 于君宝,陈小兵,毛培利,吴春发,董洪芳,单凯.  湿地科学. 2010(03)
[8]九段沙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J]. 贾建伟,王磊,唐玉姝,李艳丽,张文佺,王红丽,付小花,乐毅全.  生态学报. 2010(17)
[9]芦苇的种质资源及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J]. 王萌,王玉彬,陈章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04)
[10]人类活动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影响及对策[J]. 陈兵,李晓红,张万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2)

硕士论文
[1]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D]. 曹丽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3
[2]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变化研究[D]. 盖振宇.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辽河流域生态水文格局时空变异[D]. 刘桂君.辽宁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16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16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