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滨海沙地不同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

发布时间:2021-09-16 23:47
  为了研究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凋落物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对滨海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不同分解阶段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林龄的4种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木麻黄林(19.12 t/hm2)>湿地松林(17.51 t/hm2)>尾巨桉林(10.90 t/hm2)>纹荚相思林(10.13 t/hm2),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比高于未分解层;4种人工林最大持水率在140.55%~206.47%,为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最大持水量在20.75~30.85 t/hm2,为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4种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持水率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4种人工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平均吸水速率在前0.25 h内差异较大,未分解层中尾巨桉林最大为...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滨海沙地不同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


图1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表4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回归方程未分解层半分解层

持水率,森林类型,林型


由表4可知,对4种不同林型凋落物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数据拟合发现,凋落物持水率(R,%)与浸水时间(t,h)之间关系均为:R=bln t+a,R2≥0.962,说明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水时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表4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回归方程 林型 未分解层 半分解层 方程 R2 方程 R2 木麻黄 R=16.452ln t+70.169 0.996** R=19.432ln t+128.911 0.964** 尾巨桉 R=17.307ln t+153.315 0.973** R=18.155ln t+142.959 0.962** 湿地松 R=13.280ln t+63.493 0.971** R=15.403ln t+116.037 0.968** 纹荚相思 R=13.853ln t+147.530 0.986** R=17.092ln t+149.963 0.962** 注:R为凋落物持水率(%);t为浸水时间(h);n=9;**表示P<0.01。下同。

持水量,森林类型,林型


由表5可知,对4种不同林型凋落物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数据拟合发现,凋落物持水量(W,mm)与浸水时间(t,h)之间关系均为:W=bln t+a,R2≥0.962,说明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2.4 不同林型凋落物吸水速率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滨海沙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J]. 孟庆权,葛露露,林宇,何宗明.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04)
[2]贵阳市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凋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J]. 陈进,徐明,邹晓,陶实德,汪东宇,张健.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3]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葛露露,孟庆权,林宇,何宗明,邱岭军,胡欢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4)
[4]三峡库区不同类型马尾松林枯落物层持水特性比较[J]. 袁秀锦,王晓荣,潘磊,雷静品,崔鸿侠,肖文发.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5]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杜鹃林枯落物储量及持水功能[J]. 张建利,王加国,李苇洁,吴迪,付雨东,贾真真.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6]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叶片和土壤表层稳定碳氮同位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 葛露露,孟庆权,林宇,何宗明,邱岭军,胡欢甜,王柯远.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3)
[7]滨海沙地不同树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邱岭军,何宗明,胡欢甜,林宝平,林宇,汪凤林,林思祖.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3)
[8]去除根系和凋落物对滨海沙地3种防护林土壤碳氮库的短期影响[J]. 林宝平,何宗明,郜士垒,桑昌鹏,温秀萍,林宇,黄志群,林思祖.  生态学报. 2017(12)
[9]滨海沙地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J]. 林宇,胡欢甜,邱岭军,林思祖,何宗明,张勇,黄政,黄秀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05)
[10]凋落物和根系去除对滨海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J]. 桑昌鹏,万晓华,余再鹏,王民煌,林宇,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3397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97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