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人工林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的时效性
发布时间:2021-09-18 13:21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上不同时期营造的红松人工林(林龄分别为26、37、49和62年生,阔叶红松原始林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0~2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水解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红松人工林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不同恢复时段红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和水解氮质量分数表现出随着人工恢复的时间而增加的趋势,62年生红松人工林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与红松原始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下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红松原始林(p<0.05),表明人工植被恢复超过60 a时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即可得到有效恢复并接近红松原始林水平;土壤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与总有机碳的关系极为显著(p<0.01),表现出虽然人工林植被土壤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红松原始林(p<0.05),但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的一致性规律,可以认为土壤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可作为定量表征红松人工林植被恢复引起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4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
3.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变化
3.3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间的相关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淑敏,姜涛,王东丽,连昭,汤家喜,孔涛,徐艺元,韩小美. 干旱区研究. 2018(04)
[2]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探讨[J]. 于立忠,刘利芳,王绪高,孙一荣,孔祥文,高添,李秀芬. 生态学杂志. 2017(11)
[3]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贾龙,王赫,黄诗华,易志强,张文锋. 生态学报. 2017(01)
[4]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J]. 肖欣,王雄涛,欧阳勋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5]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J]. 余健,房莉,卞正富,汪青,俞元春. 生态学报. 2014(17)
[6]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田土壤碳固定的影响[J].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2009(03)
[7]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影响[J]. 韩晓日,苏俊峰,谢芳,高晓宁,杨劲峰,赖鸿雁. 土壤通报. 2008(04)
[8]红松人工林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研究[J]. 陈立新,宋志韬,纪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03)
[9]土壤活性有机碳[J].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马强. 生态学杂志. 2006(11)
[10]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J].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杨少红,杨智杰.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恢复与重建途径及模式研究[D]. 倪志英.东北林业大学 2007
[2]红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D]. 谷思玉.东北林业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 洪雪姣.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不同恢复途径对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生产力影响[D]. 杨明.东北林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00214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4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
3.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变化
3.3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间的相关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淑敏,姜涛,王东丽,连昭,汤家喜,孔涛,徐艺元,韩小美. 干旱区研究. 2018(04)
[2]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探讨[J]. 于立忠,刘利芳,王绪高,孙一荣,孔祥文,高添,李秀芬. 生态学杂志. 2017(11)
[3]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贾龙,王赫,黄诗华,易志强,张文锋. 生态学报. 2017(01)
[4]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J]. 肖欣,王雄涛,欧阳勋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5]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J]. 余健,房莉,卞正富,汪青,俞元春. 生态学报. 2014(17)
[6]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田土壤碳固定的影响[J].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2009(03)
[7]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影响[J]. 韩晓日,苏俊峰,谢芳,高晓宁,杨劲峰,赖鸿雁. 土壤通报. 2008(04)
[8]红松人工林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研究[J]. 陈立新,宋志韬,纪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03)
[9]土壤活性有机碳[J].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马强. 生态学杂志. 2006(11)
[10]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J].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杨少红,杨智杰.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恢复与重建途径及模式研究[D]. 倪志英.东北林业大学 2007
[2]红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D]. 谷思玉.东北林业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 洪雪姣.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不同恢复途径对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生产力影响[D]. 杨明.东北林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00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0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