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及坡向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22 11:22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乔木、灌木和草地这3种植被恢复类型是否能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以及坡向对SON的影响。【方法】以分别生长在阳坡和阴坡的沙棘和杏树、阳坡草地为研究对象,玉米地作为对照,采集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坡向、树种对土壤养分及SON的影响。【结果】植被恢复显著增加SON含量,在0~10 cm土层增加尤为明显。SON占可溶性总氮的比例平均为84%,草地的比例显著最高。不同植被间SON含量差异显著,与玉米地相比,沙棘林土壤SON含量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杏树林,草地在10~40 cm土层未达到提升水平。阳坡比阴坡土壤SON含量高,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现相反规律。土壤SON与可溶性总氮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结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SON含量,沙棘林在增加土壤SON含量方面优于杏树林及草地,阳坡环境对于土壤SON的积累效果优于阴坡环境。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3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
1.3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
2.2供试土样基本性状
2.3 SON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3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及凋落物源氮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SON的影响[J]. 马红亮,马芬,邱泓,高人,尹云锋,彭园珍. 生态学报. 2018(22)
[2]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季节变化与水热关系[J]. 赵路红,李昌珍,康迪,任成杰,韩新辉,佟小刚,冯永忠. 生态学报. 2018(02)
[3]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J]. 赵路红,李昌珍,康迪,任成杰,韩新辉,佟小刚,冯永忠. 生态学报. 2017(10)
[4]华南典型树种凋落叶的野外分解和溶解性有机质溶出动态[J]. 蔡丹,杨秀虹,雷秋霜,方志文,王诗忠,仇荣亮,杨燕花.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5]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6]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进展[J]. 张亚亚,李军,郭颖,牛颖权,王艺涵,周雯雯. 生态学杂志. 2016(06)
[7]高寒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动态变化[J]. 王文颖,李文全,周华坤,康清,马晓玲,刘攀,王榛.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1)
[8]利用海拔差异模拟增温对高山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的影响[J]. 常晨晖,苟小林,吴福忠,杨万勤,殷睿,熊莉,肖洒.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3)
[9]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土壤微生物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J]. 钟珍梅,杨庆,游小凤,黄秀声,翁伯琦,刑世和,冯德庆,陈钟佃.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9)
[10]茶树品种对亚热带茶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组成的影响[J]. 周碧青,陈成榕,张黎明,杨文浩,毛艳玲,邢世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6)
硕士论文
[1]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氮、可溶性和溶解性有机氮(SON/DON)特征研究[D]. 丁咸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2]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03676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3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
1.3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
2.2供试土样基本性状
2.3 SON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3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及凋落物源氮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SON的影响[J]. 马红亮,马芬,邱泓,高人,尹云锋,彭园珍. 生态学报. 2018(22)
[2]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季节变化与水热关系[J]. 赵路红,李昌珍,康迪,任成杰,韩新辉,佟小刚,冯永忠. 生态学报. 2018(02)
[3]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J]. 赵路红,李昌珍,康迪,任成杰,韩新辉,佟小刚,冯永忠. 生态学报. 2017(10)
[4]华南典型树种凋落叶的野外分解和溶解性有机质溶出动态[J]. 蔡丹,杨秀虹,雷秋霜,方志文,王诗忠,仇荣亮,杨燕花.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5]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6]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进展[J]. 张亚亚,李军,郭颖,牛颖权,王艺涵,周雯雯. 生态学杂志. 2016(06)
[7]高寒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动态变化[J]. 王文颖,李文全,周华坤,康清,马晓玲,刘攀,王榛.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1)
[8]利用海拔差异模拟增温对高山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的影响[J]. 常晨晖,苟小林,吴福忠,杨万勤,殷睿,熊莉,肖洒.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3)
[9]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土壤微生物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J]. 钟珍梅,杨庆,游小凤,黄秀声,翁伯琦,刑世和,冯德庆,陈钟佃.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9)
[10]茶树品种对亚热带茶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组成的影响[J]. 周碧青,陈成榕,张黎明,杨文浩,毛艳玲,邢世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6)
硕士论文
[1]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氮、可溶性和溶解性有机氮(SON/DON)特征研究[D]. 丁咸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2]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03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0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