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八门湾红树林土壤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

发布时间:2021-09-30 14:09
  红树林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是一个生态交错的湿地生境。它随着潮汐周期性变化而改变着其生境的基质和成分。红树林独特的生态环境,决定着红树林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的特异性。本研究从海南省文昌市八门湾红树林不同地点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进行真菌的分离,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真菌ITS序列分析对真菌进行种属鉴定,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红树林土壤可培养真菌的分离和鉴定本文分别对红树林潮间带、过渡带、海莲林区、海漆林区、半红树区五个不同采样地点的土壤样品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共分离到517株,包括33个属和无孢类群真菌,其中已鉴定的真菌属有: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属(Trichoderma)、镰孢属(Fusarium)、丛梗孢属(Monili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丝核菌属(Rhizoctonia)、葡萄孢属(Botrytis)、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球托霉属(Go... 

【文章来源】:海南大学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树林真菌的研究进展
        1.1.1 红树林生境特征
        1.1.2 红树林真菌的多样性进展
        1.1.3 树林真菌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1.2 真菌的鉴定方法和技术
        1.2.1 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1.2.2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析法
        1.2.3 核酸分析技术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2.1 研究内容
            1.3.2.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药品和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2 培养基的选择和抑制剂的添加
        2.2.1 真菌分离培养基
        2.2.2 真菌保存培养基
        2.2.3 抑制剂的添加
    2.3 树林土壤样品的采集
    2.4 土壤样品环境因子测定
    2.5 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2.6 真菌的鉴定
        2.6.1 真菌的的形态学观察
            2.6.1.1 真菌的菌落形态观察
            2.6.1.2 真菌的显微形态观察
        2.6.2 基于真菌ITS序列分析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2.1 真菌的总DNA提取
            2.6.2.2 ITS序列的扩增及测序
            2.6.2.3 ITS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7 真菌多样性和分布研究
        2.7.1 真菌多样性指数
        2.7.2 真菌的分布特征研究
            2.7.2.1 不同土壤样品的真菌优势类群分析
            2.7.2.2 不同土壤样品间真菌种属组成的相似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壤样品环境因子检测结果
    3.2 不同土壤样品真菌分离结果
    3.3 抑制剂添加对真菌分离的影响
        3.3.1 青霉素和链霉素的添加对真菌分离的影响
        3.3.2 孟加拉红的添加对真菌分离的影响
    3.4 真菌的ITS序列分析
        3.4.1 真菌的ITS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3.4.2 ITS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3.5 真菌的属级确定及部分属的形态描述
        3.5.1 接合菌门(Zygomycota)
            3.5.1.1 接合菌纲(Zygomycetes)
        3.5.2 子囊菌门(Ascomycota)
            3.5.2.1 裂殖酵母纲(Schizosaccharomycetes)
            3.5.2.2 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3.5.2.3 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
            3.5.2.4 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3.5.3 无性型真菌(Anamorphic fungi)
            3.5.3.1 丝孢纲(Hyphomycetes)
    3.6 真菌的多样性分析和分布特征
        3.6.1 土壤样品真菌的种属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分析
        3.6.2 真菌的分布特征研究
            3.6.2.1 不同土壤样品的真菌优势类群分析
            3.6.2.2 不同土壤样品间真菌种属组成的相似性分析
4 讨论
    4.1 红树林生境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离、鉴定
    4.2 红树林生境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
    4.3 红树林真菌的种属组成和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绿僵菌属分类的研究进展[J]. 全宇,刘永翔,刘作易.  贵州农业科学. 2011(10)
[2]来源于耐碱真菌Pseudallescheria sp.JSM-2的碱性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性质研究[J]. 王坤,罗会颖,石鹏君,王亚茹,杨培龙,姚斌.  生物技术进展. 2011(01)
[3]29株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红树林真菌的鉴定[J]. 张志华,洪葵.  热带作物学报. 2010(09)
[4]红树林植物红海榄和秋茄的内生真菌多样性[J]. 吴尚英,张洋,刘爱荣,徐同.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04)
[5]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类群分布的研究[J]. 邓祖军,曹理想,Vrijmoed Lilian L P,陆勇军,周世宁.  热带海洋学报. 2010(03)
[6]Excel在计算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的应用[J]. 陈俊华,文吉富,王国良,向成华,骆宗诗.  四川林业科技. 2009(03)
[7]红树林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工程应用潜力(英文)[J]. 程中山,潘嘉慧,唐文成,陈其津,林永成.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9(01)
[8]产黑色素酵母状真菌[J]. 李炳学,李颖.  微生物学通报. 2008(11)
[9]福建漳江口红树林病害初步调查[J]. 方镇福,黄文兰.  福建林业科技. 2008(01)
[10]盐度对稀释平板法研究红树林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英文)[J]. 张瑜斌,林鹏,魏小勇,庄铁诚.  生态学报. 2008(03)

博士论文
[1]渤海、黄海海域山东沿岸海洋木生真菌的分类研究[D]. 金静.山东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湛江红树林滩涂真菌群落的分离鉴定和资源调查研究[D]. 殷明亮.广东海洋大学 2010
[2]海南红树林内生拟盘多毛孢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张洋.河南科技大学 2009
[3]华南三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PGPR多样性研究[D]. 陆俊锟.广西大学 2008
[4]红树林可培养微生物活性评价和土壤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生物活性筛选[D]. 刘峰.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6
[5]我国部分区域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真菌的资源调查与形态和分子鉴定研究[D]. 谢红艳.贵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16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16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1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