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效果的长期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30 17:27
[目的]探讨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长期影响,为综合评价沙地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栽植21,36和56 a的樟子松林和流沙地为采样地,对0—30 cm的土壤进行了分层取样分析,以探讨人工林建设对半干旱荒漠区土壤颗粒组成及不同粒级含碳量的长期影响。[结果]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颗粒呈逐渐细化的趋势,且表层(0—5 cm)细颗粒含量均高于下层(5—30 cm)。造林后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含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值分别是流沙地的4.90倍和4.32倍;栽植年限对S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大于SIC含量和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相对于流沙地,各粒级SOC,SIC含量均在栽植56 a样地增幅最大,且均在细砂粒组分中增幅最大。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粗砂粒和粉黏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和粉黏粒无机碳对总无机碳的贡献率较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樟子松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粉黏粒含量和土壤固碳能力均显著提高...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19,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植年限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
2.2 栽植年限对土壤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
2.3 栽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影响
2.4 栽植年限对土壤各粒级有机碳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
2.4.1 土壤有机碳
2.4.2 土壤无机碳
3 讨 论
3.1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关系
3.2 栽植年限对土壤固碳的影响
3.3 各粒级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对总碳的贡献率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晋西北沙化土地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初步研究[J]. 苏志珠,刘蓉,梁爱民,马义娟,王国玲,高君亮,哈斯.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2]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 尚雯,李德禄,魏林源,马全林,唐进年,李银科,张芝萍,张卫星,高松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3]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剖面分布特征[J]. 兰志龙,赵英,张建国,李会杰,司炳成,焦瑞,Muhammad Numan Khan,Tanveer Ali Sial. 环境科学. 2018(01)
[4]人工固沙区土壤碳分布及其与土壤属性的关系[J]. 陈永乐,张志山,赵洋. 中国沙漠. 2017(02)
[5]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J]. 佟小刚,韩新辉,李娇,杨云芬,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1)
[6]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逆转过程土壤颗粒固碳效应[J]. 马建业,佟小刚,李占斌,付广军,李娇,哈斯尔.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1)
[7]不同退耕年限林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 华瑞,徐学选,张少妮,赵传普.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8]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J]. 佟小刚,韩新辉,李娇,马建业.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8)
[9]青海共和盆地不同人工灌木群落土壤碳密度研究[J]. 尹书乐,王学全,李少华. 土壤. 2016(02)
[10]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库动态及其分配特征[J]. 韩美娜,魏亚伟,秦胜金,邓莉萍,周永斌. 生态学杂志. 2015(07)
本文编号:3416337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19,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植年限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
2.2 栽植年限对土壤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
2.3 栽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影响
2.4 栽植年限对土壤各粒级有机碳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
2.4.1 土壤有机碳
2.4.2 土壤无机碳
3 讨 论
3.1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关系
3.2 栽植年限对土壤固碳的影响
3.3 各粒级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对总碳的贡献率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晋西北沙化土地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初步研究[J]. 苏志珠,刘蓉,梁爱民,马义娟,王国玲,高君亮,哈斯.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2]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 尚雯,李德禄,魏林源,马全林,唐进年,李银科,张芝萍,张卫星,高松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3]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剖面分布特征[J]. 兰志龙,赵英,张建国,李会杰,司炳成,焦瑞,Muhammad Numan Khan,Tanveer Ali Sial. 环境科学. 2018(01)
[4]人工固沙区土壤碳分布及其与土壤属性的关系[J]. 陈永乐,张志山,赵洋. 中国沙漠. 2017(02)
[5]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J]. 佟小刚,韩新辉,李娇,杨云芬,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1)
[6]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逆转过程土壤颗粒固碳效应[J]. 马建业,佟小刚,李占斌,付广军,李娇,哈斯尔.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1)
[7]不同退耕年限林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 华瑞,徐学选,张少妮,赵传普.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8]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J]. 佟小刚,韩新辉,李娇,马建业.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8)
[9]青海共和盆地不同人工灌木群落土壤碳密度研究[J]. 尹书乐,王学全,李少华. 土壤. 2016(02)
[10]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库动态及其分配特征[J]. 韩美娜,魏亚伟,秦胜金,邓莉萍,周永斌. 生态学杂志. 2015(07)
本文编号:3416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1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