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

发布时间:2021-10-08 19:14
  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活动中,农村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强制性、时效性很强的干扰活动,在短期内会对生态系统及景观格局产生剧烈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偏重于新增耕地目标,对农村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和治理力度不够,致使乡村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并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作为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及国家、区域层面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的重要手段——农村土地整治,在技术需求上应如何响应;在工程措施上应如何适应;这些工程技术措施又将造成什么样的生态景观效应,尤其在小尺度上对生境质量、景观多样性、土地产能、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及水文生态过程等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都急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或理解。本文立足重庆,基于“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选取5个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为样点,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农村土地整治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及生态学过程”分析框架,试图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揭示小尺度上工程技术措施治理土地破碎化过程...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1.1 景观格局
        1.1.2 景观功能
        1.1.3 景观动态
    1.2 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的干扰
        1.2.1 耕作和园艺
        1.2.2 放牧和草场管理
        1.2.3 采伐和造林
    1.3 农村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效应
        1.3.1 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1.3.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3 景观生态评价
    1.4 结语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1 科学问题
        2.1.2 社会需求
        2.1.3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2.3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样点概况、数据来源、处理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样点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土地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主要研究方法
        3.3.1 景观指数模型及景观指数提取
        3.3.2 廊道特征描述模型
第4章 农村居民点复垦工程及其景观效应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农村居民点利用特征
        4.2.2 整村推进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4.2.3 农村居民点复垦的景观效应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土地平整工程及其景观效应
    5.1 研究数据处理及方法
        5.1.1 研究数据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特征
        5.2.2 土地平整的景观效应
    5.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农村道路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
    6.1 数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农村道路现状特征分析
        6.2.2 农村道路优化布局
        6.2.3 农村道路整治工程设计
        6.2.4 整治前后农村道路结构特征变化分析
        6.2.5 农村道路整治的景观效应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农田水利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
    7.1 数据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特征
        7.2.2 农田水利整治工程优化布局
        7.2.3 农田水利整治工程设计
        7.2.4 整治前后农田水利结构特征变化分析
        7.2.5 农田水利整治的景观效应
    7.3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土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效应及其景观生态学过程
    8.1 景观类型划分及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
        8.2.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8.2.3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8.2.4 生态学过程分析
    8.3 结论与讨论
        8.3.1 结论
        8.3.2 讨论
第9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特色与创新
    9.3 讨论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居住生活变化及其生计转型[J]. 信桂新,阎建忠,杨庆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2]贫困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其空间分异——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J]. 陈兰,信桂新,袁晓燕.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3]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  农业工程学报. 2011(11)
[4]农村道路布局设计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J]. 杨馨越,魏朝富,陈华.  农业工程. 2011(04)
[5]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 郧文聚,宇振荣.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4)
[6]DEM在土地整理项目方案设计中的应用[J]. 朱江洪.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1(02)
[7]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J]. 朱晓华,陈秧分,刘彦随,张济,李亚云,丁晶晶.  地理学报. 2010(06)
[8]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J]. 陈玉福,孙虎,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0(06)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量的计算研究[J]. 彭琼芬.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03)
[10]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时序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 林常春,张俊梅,许皞,李新旺,王树涛.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3)

博士论文
[1]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 黄桂林.北京林业大学 2011
[2]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 舒波.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四川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研究[D]. 陈刚.成都理工大学 2011
[4]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 李文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多尺度的景观空间关系及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变化研究[D]. 高凯.华中农业大学 2010
[6]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 杨朝现.西南大学 2010
[7]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 常胜.中国地质大学 2010
[8]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力、效应及分区管制研究[D]. 任丽燕.浙江大学 2009
[9]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 胡文英.昆明理工大学 2009
[10]基于RS和GIS的城市绿地景观动态及其规划研究[D]. 乌日汗.南京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粒度效应与景观格局分析[D]. 朱开群.南京大学 2011
[2]土地整理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D]. 亢远飞.西南大学 2008
[3]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D]. 姜涛.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24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24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4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