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官司河流域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6 04:03
  绵阳官司河流域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地段之一,该流域防护林主要通过防风固沙、减少污染、改善气候、截留降水来达到保护水土的目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域防护林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目前流域防护林存在树种单一纯林多、人工林造林密度大、缺乏抚育间伐等问题,使得林分天然更新不良,林下灌草覆盖率低,土壤稳定性较差,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土保持效益差。土壤团聚体一方面可以用来反映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可作为关键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土壤质量的优劣。通过研究流域主要林分类型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差异以及分形维数的变化可用于反映各林分土壤结构的好坏,可为防护林的经营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官司河主要林分类型有松柏栎混交林、松柏混交林、柏木油桐混交林、柏木纯林、巨桉纯林5种。本文针对这5种林分土壤团聚体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团聚体的组成分布情况、稳定性特征以及分形维数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风干团聚体以>5mm粒径为主,所占比例为65.725~82.774%,>0.25mm大团聚体含量93.525%~98.310%,粒级含量随着粒径减小而减少;各林分间团聚体含量存在差...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官司河流域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图2官司河流域水系图??

微团聚体,比例,松柏,混交林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字母表巧不同枯被基好达盐證水平:同巧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现同一植披不同止层差??异性显著(P<0.5)?I下同??由图1可知,0-20cm±层特征微团聚体比例松柏巧混交林>巨按纯林>柏木油桐??混交林>柏木纯林>松柏混交林,可见松柏栋混交林大粒级微团聚体(>〇.〇lmm)含??量较少,小粒级微团聚体含量较多,松柏混交林比例最低,小粒级微团聚体较少,??大粒级微团聚体较多,20-40cm王层与0-20cm±层也有相同的规律,说明松柏混??交林大粒级微团聚体较多,可起到很好的保水保肥效果。而松柏栋混交林小粒级??团聚体数量相对较多,特征微团聚体比例最大,巨核纯林次之,相对与其他植被,??松柏栋混交林与巨核纯林特征微团聚体比例较大,说明±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弱。??4.2不同植被条件下±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特征??4.2.1?±壤风干团聚体稳定性??4.2丄1?±壤风干团聚体MWD、CMD变化特征??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评价直径(GMD)常用来反映团粒结构??的稳定性,是用于评价团聚体稳定性十分重要的指标,可表示团聚体颗粒大小和??粒级分布情况[111]。不少研究发现:MWD、GMD可W用来衡量不同粒级团聚体的??配比

混交林,纯林,松柏,柏木


造成水王流失的威胁也就更大。由图4可W看出,各植被对团聚体的影响表现为:巨按纯林>柏木纯林>松柏巧混交林>柏木油桐混交林>并且随±层增加PAD值増大,0-2化m王层抗蚀能为强于20-4化m主定指数Elt同样可表征王壤稳定性,从图上可看出,王壤〇-2〇cm±Elt除松柏栋混交林与松柏混交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植被间20-40cm上层巨枝纯林与其他植被差异显著,总体来看,不稳定指数核纯林>柏木纯林>>松柏巧混交林>柏木油桐混交林>松柏混交林,并Elt也増加,与PAD表现出的规律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纯林±壤下保持原样的能力较弱,团聚体不稳定易被破坏分散,而混交林水稳性的稳定性就要强于纯林,其中巨核纯林低于柏木纯林,松柏栋混交林,但团聚体的水稳定性要弱于其他混交林。??C-A??2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J]. 于海艳,宫汝宁,周娅,查同刚,聂立水,吕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2]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黄褐土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朱刘兵,李慧,韩燕来,侯晓娜,王洋洋,谭金芳,曹荣,张涛.  土壤通报. 2015(05)
[3]重庆典型烟区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及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J]. 李玲,赵秀兰,魏世强,蒋珍茂,万川.  烟草科技. 2015(09)
[4]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对水分入渗的影响[J]. 蒋德明,李小梅,丁扬.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7)
[5]利用多元统计方法评价两种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特征(英文)[J]. 杨慧,张春来,黄芬,谢银财,曹建华.  南方农业学报. 2015(06)
[6]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分布研究[J]. 王春燕,谢贤健,周贵尧,温丁,梁玉芳,吕瑜良.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3)
[7]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酶活性的粒径分布特征[J]. 李鑫,马瑞萍,安韶山,曾全超,李娅芸.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8)
[8]典型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胡阳,邓艳,蒋忠诚,马祖陆,罗为群,朱鑫.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1)
[9]官司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研究[J]. 任姝婷,宫渊波,郑江坤,付万权,徐雄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10]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C、N、P的影响[J]. 武均,蔡立群,罗迪,齐鹏,罗珠珠,李玲玲,张仁陟.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6)



本文编号:3439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39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4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