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中度抚育对冀北山地不同起源白桦林土壤水文效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4 14:31
  为探索科学有效的营林抚育措施,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冀北山地不同起源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度抚育对林下土壤水文变化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抚育后白桦天然林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74%、3.17%、2.54%,且白桦天然林高于白桦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持水量分别增加了13.92%和2.54%,且白桦人工林高于白桦天然林;综合看来,中度抚育对白桦天然林的土壤性质影响要高于白桦人工林;中度抚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水文效应,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调控和森林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35(01)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中度抚育对冀北山地不同起源白桦林土壤水文效应的影响


中度抚育前后土壤容重

土壤图,毛管孔隙,土壤,中度


土壤毛管孔隙度是毛管孔隙容积占土壤容积的比例,其大小反映了森林植被吸持水分并用于维持其生长发育的能力,也就是说毛管孔隙度与森林植物生长能力成正比关系[11]。不同起源白桦林中度抚育前后土壤毛管孔隙度变化见图2。由图2可知,3 a内,不同起源白桦林抚育和对照组3个土层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及其平均值,随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较一致。抚育后1 a,3个土层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平均值较抚育前有所下降,且白桦人工林土壤平均毛管孔隙度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天然林,是天然林2.76倍;抚育后3 a,3个土层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及其平均值较抚育1 a后均有所上升。同时,抚育后3 a白桦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平均值较抚育前分别增加了1.69%和2.74%,且比对照组变化明显。这说明中度抚育对不同起源白桦林土壤毛管孔隙度的上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白桦天然林土壤毛管孔隙度的促进作用更大。

土壤图,毛管孔隙,中度,土壤


土壤非毛管孔隙由微孔隙和空气孔隙组成,是土壤重力水分运动的重要途径,主要对水分的调节和土壤的渗透能力产生影响[12],能够反映森林植被滞留水分发挥涵养水源和削减洪水的能力[13-14]。不同起源白桦纯林中度抚育前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见图3。由图3可知,3 a内,不同起源白桦林3个土层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及其平均值,随时间的推移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抚育组白桦人工林的变化幅度更为明显,说明该阶段森林植被滞留水分发挥涵养水源和削减洪水的能力在缓慢增强;中度抚育后1 a,3个土层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及其平均值较抚育前有所下降,且白桦天然林的下降值高于白桦人工林,说明中度抚育时的人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且对白桦天然林的削减程度更强;中度抚育后3 a,不同起源白桦林3个土层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平均值较抚育后1 a有所上升,且人工林稍高于天然林,这说明中度抚育对不同起源白桦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上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对白桦人工林的作用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冀北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特征的影响[J]. 宣立辉,佟彦国,张军,谷建才,黄冬梅.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01)
[2]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对森林抚育的响应[J]. 王德彩,郭丹丹,吴桂藏,闫东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2)
[3]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抚育成效分析——以江西省靖安县为例[J]. 钟呈,王瑞辉,符伟男,周阳超,周义罡,彭聪,朱秀花.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1)
[4]冀北山地不同树种组成桦木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J]. 温亚飞,杨新兵,钟良子.  河北林果研究. 2016(04)
[5]冀北山地不同类型白桦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性能研究[J]. 冯楷斌,张暘暘,郭敬丽,金春生,马俊,李永宁.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2)
[6]河北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与土壤持水效益[J]. 陈倩,周志立,史琛媛,徐学华,李玉灵.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7]冀北山地四种典型落叶松林分生态功能研究[J]. 张宁,郭宾良,于士涛,张春茹,黄永辉,张建华,谷建才.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2)
[8]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J]. 易扬,信忠保,覃云斌,肖玉玲,赵瑞.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5)
[9]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J]. 王燕,宫渊波,尹艳杰,郭挺,刘珊珊,李渊,马金松.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5)
[10]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效应——以浙江省凤阳山为例[J]. 田月亮,张金池,李海东,庄加尧,叶立新,刘胜龙.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1)



本文编号:3455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55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