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昆明市呈贡区马卡山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分类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10-26 00:19
  斜坡非饱和土体中大孔隙直接决定着土体的渗透特征,从而在降雨条件下决定着斜坡土体对水分的吸收-渗透能力。研究通过现场试验手段(染色示踪试验),选择亚甲基蓝染色剂,以模拟喷洒降雨方式并开挖斜坡非饱和剖面观察染色剂染色情况,以期得到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的类别及影响因素,从而对斜坡土体大孔隙的存在状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试验结果表明,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大孔隙分为植物根系及腐烂后形成的通道、裂隙通道、团聚体间的结构性孔隙、动物通道等4类,其中植被是大孔隙形成和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植被根系生长延伸、对土体的挤压、死亡腐烂等因素都会形成大孔隙,加上其细小的根系能网捕土体细颗粒而成结构性大孔隙,此外,植被的枯枝烂叶层的覆盖能为大孔隙的长久存在提供保护效应。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19,47(02)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大孔隙界定及测定方法
    1.1 大孔隙界定
    1.2 大孔隙测定方法
2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过程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过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类型
        3.1.1 植被根系通道
        3.1.2 动物通道
        3.1.3 团聚体间结构性大孔隙
        3.1.4 裂隙通道
    3.2 大孔隙形成的影响因素
        3.2.1 根系生长情况
        3.2.2 有机质含量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VR法的土体大孔隙三维可视化[J]. 官琦,王志奇,任健.  价值工程. 2014(29)
[2]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大孔隙[J]. 张家明,徐则民,裴银鸽.  山地学报. 2012(04)
[3]北京昌平区农地土壤大孔隙特征[J]. 王彬俨,程金花,张洪江,孙龙,张君玉,马西军,陆晓宇.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3)
[4]利用染色示踪与图像处理术研究根系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J]. 荐圣淇,赵传燕,彭焕华,方书敏,柳逸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5]利用染色示踪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土壤大孔隙进行定量研究[J]. 邱琳,吴华山,陈效民,潘剑君.  土壤. 2007(04)
[6]土壤大孔隙流研究进展[J]. 李伟莉,金昌杰,王安志,裴铁璠,关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07(04)
[7]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生态水文学意义[J]. 石辉,刘世荣.  山地学报. 2005(05)
[8]岷江上游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水分出流速率的影响[J]. 石辉,陈凤琴,刘世荣.  生态学报. 2005(03)
[9]CT扫描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布[J]. 冯杰,郝振纯.  水科学进展. 2002(05)
[10]土壤大孔隙及其研究方法[J]. 刘伟,区自清,应佩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01(03)



本文编号:3458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58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9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