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2021-10-26 07:24
  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著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 

【文章来源】:水科学进展. 2019,30(06)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


茅洲河口滩槽形势与水文测站布置

伶仃洋,海床,冲淤变化


,东四口门围涂地区海岸线普遍向海推进8~12km,使得虎门下泄主流受到一定挤压向东偏移,导致东槽分水分沙相对增大,进而使得中滩地区漫滩水流增强引起矾石浅滩冲刷。此外,2008—2011年间矾石水道大规模海床采砂使得海床大幅下切、过流断面及过流能力明显加大,也是导致近年来东槽水动力条件和海床冲刷作用有所增强的重要原因。充分认识伶仃洋近期冲淤性质转变以及“中槽”未来持续发育可能对河口水沙输移与滩槽格局的影响,对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茅洲河口治导线等河口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3-14]。图2伶仃洋2008—2011年海床冲淤变化Fig.2SeabedchangesintheLingdingBayfrom2008to20114茅洲河口滩槽演变及动力作用机制4.1滩槽冲淤演变茅洲河口门段长期以来以淤积作用为主,但由于来沙较少,河床自然淤积速率相对较小;近年来河床显著淤积和河道缩窄主要是两岸各种开发建设活动所致。茅洲河口所在的交椅湾海区,紧邻伶仃洋中滩与东槽,受其影响较深远。历年水下地形对比分析可知,1907年交椅湾滩槽格局就已经初步发育[9],1955年交

平面形态,形成演变,滩槽,动力机制


第6期季荣耀,等: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785椅沙2m以浅的沙体长约8km,面积约4.9km2。交椅沙持续发育,1974年沙体长度增至9km,面积增为7.0km2;1998年交椅沙头部与近岸浅滩相连,湾内2m深槽不再全线贯通;1998—2008年间滩体淤高明显,0m浅滩面积增大至1.1km2(图3)。在此期间,湾内深槽略有淤积,但平面形态基本稳定,5m等深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可见,长期以来交椅沙以持续轻微淤积作用为主,而深槽则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图3交椅湾海区历年水下地形Fig.3UnderwatertopographyofJiaoyiBayareainlastdecades4.2滩槽形成演变动力机制茅洲河口门深槽入海后紧贴东侧海岸发育,并与交椅湾内深槽相连接。虽然汛期洪水对口门入海深槽的塑造有一定作用,但入海深槽的现状流路微弯,与洪水主流趋直的深槽塑造特性明显不符。2012年5月水文同步测验潮流过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图4和图5)[13],落潮期间茅洲河口下泄水流产生了明显的束水归槽作用,口门入海深槽内的流速明显大于两侧浅滩区;涨潮期间河口段则以漫滩水流作用为主,入海深槽与周边浅滩区的流速基本一致。可见,茅洲河口入海深槽的形成发育以潮流动力塑造为主,且落潮流起了重要作用。交椅湾深槽是茅洲河口外水流运动的主要通道,主要是矾石水道部分涨潮流进入湾内不断冲刷形成,因此具有涨潮沟的性质。在深槽冲刷发育的过程中,矾石水道主流与支流之间形成较大的缓流区,大量泥沙在此落淤逐渐发育形成交椅沙浅滩。交椅沙的发育又使得涨潮沟不断趋于窄深,深槽内水动力条件明显强于浅滩区(图4和图5),进而强化了涨潮沟和整个滩槽格局的稳定性。2008—2011年期间,交椅沙外侧受到人工海床采砂的破坏,局部海床下切深度超过10m(图2)。鉴于交椅沙的存在对稳定交椅湾和伶仃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回淤年际变化及成因[J]. 刘杰,程海峰,韩露,王珍珍.  水科学进展. 2019(01)
[2]1958—2015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特征及趋势[J]. 陈勇,王寒梅,史玉金,黎兵.  水科学进展. 2018(03)
[3]流域减沙对长江口典型河槽及邻近海域演变的影响[J]. 刘杰,程海峰,韩露,王珍珍.  水科学进展. 2017(02)
[4]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对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J]. 季荣耀,徐群,莫思平,辛文杰.  水科学进展. 2012(06)
[5]河口与海岸滩涂动力地貌过程研究进展[J]. 侯庆志,陆永军,王建,季荣耀,王艳红,陆彦.  水科学进展. 2012(02)
[6]钱塘江河口治理与科技创新[J]. 潘存鸿,韩曾萃.  中国水利. 2011(10)
[7]人类活动引起的珠江三角洲网河和河口效应[J]. 罗章仁.  海洋地质动态. 2004(07)
[8]伶仃洋滩槽演变及其发展趋势[J]. 乐培九.  水道港口. 2001(02)



本文编号:3459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59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