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覆盖度沙垄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
发布时间:2021-11-01 17:23
为了研究温带固定半固定沙漠土壤化学性质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本文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莫索湾地区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分别选取植被覆盖度为10%和15%的半固定沙垄及植被覆盖度为30%的固定沙垄。采集了各沙垄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样品,室内测试了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等指标。结果表明:①随着植被覆盖度下降,沙垄西坡、坡顶和东坡,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逐渐降低趋势;②不同地貌部位的分布格局各沙垄表现不一致,沙垄A和沙垄B的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垄间地,其他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沙垄C的pH和电导率最大值出现在垄间地,而土壤养分含量在坡顶部位富集;③各沙垄不同土层土壤性质分布规律相对一致,土壤pH、电导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而土壤养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④土壤化学性质空间分布异质性与植被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当植被覆盖度较高时,生物作用起主导作用,当植被覆盖度较低时,风蚀、地形等非生物因素作用加强,影响生物作用,植被对土壤颗粒和养分的拦截及富集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
【文章来源】:干旱区研究. 2020,3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沙垄取样点和风向频率玫瑰图
如图2所示,随着沙垄植被覆盖度的降低,沙垄各部位土壤pH总体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但沙垄A与沙垄B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沙垄同一部位p H下降幅度也不尽相同。在西坡、坡顶、东坡和垄间地,沙垄C的p H分别为8.06、7.93、8.36和8.15,至沙垄B则下降为7.96、7.43、7.61和7.93,降幅分别为1.2%、6.7%、8.9%和2.7%。沙垄B与沙垄A各部位pH变化规律相似,西坡和垄间地p H较高,坡顶和东坡次之,但沙垄A各部位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沙垄B西坡和坡顶、西坡和东坡、垄间地和坡顶、垄间地和东坡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沙垄C则垄间地出现最大值,坡顶最小,且垄间地pH显著大于坡顶(P<0.05),其他部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垂直方向上,同一沙垄不同土层p H总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沙垄A20~30 cm土层pH显著大于10~20 cm(P<0.05),其他沙垄各土层的差异不显著(P>0.05)。沙垄A的pH从7.75增加到8.05,增幅3.9%;沙垄B从7.69增加到7.76,增幅0.9%;沙垄C从8增加到8.20,增幅2.5%,属偏碱性土壤。
沙垄个体部位,各沙垄电导率都以垄间地最大。沙垄A垄间地电导率显著大于西坡和东坡(P<0.05),沙垄C垄间地电导率显著大于东坡(P<0.05),沙垄B各部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各沙垄其他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垂直方向上,同一沙垄不同土层电导率总体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沙垄C 20~30cm土层电导率显著大于0~10 cm(P<0.05)土层,沙垄A和沙垄B各土层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沙垄A电导率从140.7μS·cm-1增加到220.3μS·cm-1,增幅56.6%;沙垄B电导率从137.6μS·cm-1增加到206μS·cm-1,增幅49.7%;沙垄C电导率从190.9μS·cm-1增加到742.5μS·cm-1,增幅288.9%。2.3 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莫索湾地区典型沙丘土壤因子与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J]. 李亚萍,蒋进,宋春武,李浙华. 干旱区研究. 2018(04)
[2]防护林对库布其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顾梦鹤,周立华,王睿,赵敏敏,郭秀丽.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3]土壤因子对莫索湾梭梭林林下植被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J]. 丁改改,蒋进,宋春武,李亚萍.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4]不同覆盖度牧草地年土壤风蚀量对比分析[J]. 狄伟佳,马礼,刘丑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5]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J]. 姚小萌,周正朝,王凯博,党珍珍. 干旱区研究. 2016(06)
[6]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和肥力的时空分布[J]. 关林婧,梅续芳,张媛媛,韩磊,李清芳,马成仓. 干旱区研究. 2016(02)
[7]沙地土壤pH值、养分含量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J]. 高凯,张丽娟,于永奇,韩国栋.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1)
[8]绿洲沙漠过渡带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盐分含量特征[J]. 刘进辉,王雪芹,马洋,谭凤翥. 中国沙漠. 2016(01)
[9]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J]. 刘进辉,王雪芹,马洋. 生态学报. 2016(04)
[10]不同类型白刺沙丘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J]. 席军强,杨自辉,郭树江,王强强,张剑挥,王多泽. 草业学报. 2015(06)
硕士论文
[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土壤水分、有机碳和碱解氮的空间异质性分析[D]. 李军.新疆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70497
【文章来源】:干旱区研究. 2020,3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沙垄取样点和风向频率玫瑰图
如图2所示,随着沙垄植被覆盖度的降低,沙垄各部位土壤pH总体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但沙垄A与沙垄B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沙垄同一部位p H下降幅度也不尽相同。在西坡、坡顶、东坡和垄间地,沙垄C的p H分别为8.06、7.93、8.36和8.15,至沙垄B则下降为7.96、7.43、7.61和7.93,降幅分别为1.2%、6.7%、8.9%和2.7%。沙垄B与沙垄A各部位pH变化规律相似,西坡和垄间地p H较高,坡顶和东坡次之,但沙垄A各部位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沙垄B西坡和坡顶、西坡和东坡、垄间地和坡顶、垄间地和东坡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沙垄C则垄间地出现最大值,坡顶最小,且垄间地pH显著大于坡顶(P<0.05),其他部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垂直方向上,同一沙垄不同土层p H总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沙垄A20~30 cm土层pH显著大于10~20 cm(P<0.05),其他沙垄各土层的差异不显著(P>0.05)。沙垄A的pH从7.75增加到8.05,增幅3.9%;沙垄B从7.69增加到7.76,增幅0.9%;沙垄C从8增加到8.20,增幅2.5%,属偏碱性土壤。
沙垄个体部位,各沙垄电导率都以垄间地最大。沙垄A垄间地电导率显著大于西坡和东坡(P<0.05),沙垄C垄间地电导率显著大于东坡(P<0.05),沙垄B各部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各沙垄其他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垂直方向上,同一沙垄不同土层电导率总体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沙垄C 20~30cm土层电导率显著大于0~10 cm(P<0.05)土层,沙垄A和沙垄B各土层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沙垄A电导率从140.7μS·cm-1增加到220.3μS·cm-1,增幅56.6%;沙垄B电导率从137.6μS·cm-1增加到206μS·cm-1,增幅49.7%;沙垄C电导率从190.9μS·cm-1增加到742.5μS·cm-1,增幅288.9%。2.3 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莫索湾地区典型沙丘土壤因子与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J]. 李亚萍,蒋进,宋春武,李浙华. 干旱区研究. 2018(04)
[2]防护林对库布其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顾梦鹤,周立华,王睿,赵敏敏,郭秀丽.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3]土壤因子对莫索湾梭梭林林下植被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J]. 丁改改,蒋进,宋春武,李亚萍.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4]不同覆盖度牧草地年土壤风蚀量对比分析[J]. 狄伟佳,马礼,刘丑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5]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J]. 姚小萌,周正朝,王凯博,党珍珍. 干旱区研究. 2016(06)
[6]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和肥力的时空分布[J]. 关林婧,梅续芳,张媛媛,韩磊,李清芳,马成仓. 干旱区研究. 2016(02)
[7]沙地土壤pH值、养分含量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J]. 高凯,张丽娟,于永奇,韩国栋.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1)
[8]绿洲沙漠过渡带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盐分含量特征[J]. 刘进辉,王雪芹,马洋,谭凤翥. 中国沙漠. 2016(01)
[9]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J]. 刘进辉,王雪芹,马洋. 生态学报. 2016(04)
[10]不同类型白刺沙丘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J]. 席军强,杨自辉,郭树江,王强强,张剑挥,王多泽. 草业学报. 2015(06)
硕士论文
[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土壤水分、有机碳和碱解氮的空间异质性分析[D]. 李军.新疆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70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7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