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北亚热带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细根及凋落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1 12:07
  为了了解北亚热带地区林分类型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等森林生态功能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影响机理,从而为该地区选择有利于生态功能发挥的最优林分类型,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北亚热带三种典型的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地上、地下生产力等重要生态功能指标,讨论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最优化的林分类型在该地区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分类型能够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在0-30 cm土层土壤容重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就不同土层来讲,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阔叶林则表现为先增加后略微降低;土壤孔隙度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三种林分类型土壤含水率差异不大。(2)林分类型能够影响土壤DOC、DON含量不同林分类型下,0-30m土层内土壤DOC、DON存在差异,且部分指标差异显著。在0-30cm土层内土壤DOC、DON存在差异,土壤DOC含量在三种林分类型间由大到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含量分别为188.5(mg.kg-1...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亚热带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细根及凋落物的研究


不同林分类型下铵态氮含量

林分类型,硝态氮含量


图 4-2 不同林分类型下硝态氮含量Figure 4-2 The soil extractable NO3--N content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总的来说,硝态氮在三个林分类型中含量都比较低,在整个 0-30 cm 土层内,硝态氮含量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其中,在 0-10cm 土层内,阔叶林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类型下的硝态氮含量(P<0.05);在 10-20 cm土层内,阔叶林硝态氮含量同样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林分类型,而在 20-30 cm 土层间,不同林分类型下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针叶林和阔叶林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针阔混交林内,硝态氮含量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方差分析表明,阔叶林不同土层间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两种林分类型下不同土层之间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关于不同林分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其他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肖好燕等[136]研究亚热带不同林分类型对于土壤矿质氮库的影响时发现,不同林分间的硝态氮含量显著,在三种林分间表现为格氏栲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天然林,说明林分类型能够影响到土壤硝态氮的含量。

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状况


图 4-3 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林分类型下分布状况Figure 4-3 The soil organic C content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如图所示,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林分类型下存在差异,在整个 0-30 cm 内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分别达到了 168.8(g.kg-1)、184.5(g.kg-1)、224.6(g.kg-1);方差分析显示,整个 0-3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林分条件下是差异显著的,多重比较说明主要是针叶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阔叶林,但针叶林和针阔混交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样存在差异,三种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现出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针叶林有机碳在 0-10cm、10-20cm、20-30cm 土层下含量分别为 69.9(g.kg-1)、57.3(g.kg-1)、41.5(g.kg-1);阔叶林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最高,达到了 79.7(g.kg-1);针阔混交林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同样很高,达到了 79.6(g.kg-1)。方差分析表明,针阔混交林 0-1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 20-30 cm 土层。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地表森林枯枝落叶层的分解补充与累积,有机质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取决于土壤有机物质和腐殖质在下渗水作用下在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鸡公山自然保护区4种森林植被凋落物量及动态[J]. 张玉虎,周亚运,柳勇,冯万富,张学顺,单燕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2)
[2]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矿质氮库及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3)
[3]亚热带典型森林凋落物及细根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J]. 吴春生,刘苑秋,魏晓华,李小东,刘亮英,郭晓敏,欧阳勋志,莫其锋.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5)
[4]凋落物输入对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细根生物量及分布的影响[J]. 王微,伍小刚,胡凯,陶建平.  生态学报. 2016(11)
[5]辽东山区4种典型林分类型的土壤理化特征[J]. 刘曼丽.  防护林科技. 2016(04)
[6]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7]不同林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对凋落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慧,孙栋元.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1)
[8]3个树种与巨桉混交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量和养分含量特征[J]. 赵燕波,纪托未,张丹桔,张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
[9]呼伦贝尔草原针茅属植物及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J]. 崔艳智,李琪,熊坤.  绿色科技. 2015(07)
[10]中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量、组成、动态及其周转期[J]. 郭婧,喻林华,方晰,项文化,邓湘雯,路翔.  生态学报. 2015(14)



本文编号:3470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70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2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