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地质遗迹资源类型、特征及成因
发布时间:2021-11-21 11:37
黄山市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历史、构造背景及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资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发现黄山市有地质遗迹点126处,可划分为3大类、11类及32亚类,其中以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和水体地貌为重点类型。通过对主要地质遗迹时代、分布、类型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与对比,发现黄山市地质遗迹是由多种地质营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既有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等内因,也有生物活动、差异风化、流水冲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因,且包括了人文因素。黄山市地质遗迹资源在地质学、地貌学、生态环境及社会人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科普意义,可通过申报地质公园、推出高品质地质旅游路线、建立地质教学及科普研学基地等方式予以价值体现。
【文章来源】:华东地质. 2020,41(03)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黄山市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a)及主要地质遗迹分布图(b)[17-18]
研究[33,41-42] 表明,距今6.35~7.2亿年成冰纪(Cryogenian)的冰川活动是全球性事件,被称为“雪球事件”,该时期世界众多地区发育冰碛岩。黄山市冰碛地层为南华纪南沱组,属下扬子海冰水沉积环境,为一套含砾砂、泥岩地层,与早震旦世蓝田组为假整合接触,在休宁县蓝田、黄山区苦竹溪、天湖及聂家山等地区出露。南沱组与非洲纳米比亚Ghaub、欧洲挪威北部Smalfjord、澳大利亚Flinders Ranges地区Elatina以及亚洲印度Lesser Himalaya地区Blaini等地层相对应(图2)。碳酸盐岩盖层(“盖帽白云岩”)是理解全球由寒变暖的重要岩层标志,为全球等时性沉积,南沱组冰期之后于蓝田组一段底部沉积了碳酸盐岩盖层,具有典型的Marinoan盖帽白云岩特征,发育sheet crack等沉积结构和负的碳同位素特征[10-11]。黄山区聂家山段“盖帽白云岩”沉积厚度为15.41 m(图3),可与国际埃迪卡拉纪(Ediacaran)底界的Nuccaleena白云岩(GSSP)、非洲纳米比亚Tsumeb、欧洲挪威北部Nyborg、印度北部Infra krol等地层对比。图4 休宁早震旦世蓝田组黑色碳质页岩中的真核古生物化石
黄山市重要的地质事件主要有指示华南洋壳与扬子陆壳俯冲、碰撞及拼合的歙县伏川蛇绿岩套剖面,以及指示新元古代全球性“雪球事件”的南沱组(Nh2n)冰碛层剖面。蛇绿岩沿伏川—歙县一带呈NE向分布,延伸约40 km,与赣东北蛇绿岩相比,歙县伏川蛇绿岩保存更完整,由3个岩性单元组成[38-40]:下部为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原岩为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中部是辉长岩层,包括堆晶辉石岩、伟晶辉长岩、石英闪长岩等;上覆火山岩为枕状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硅质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研究[33,41-42] 表明,距今6.35~7.2亿年成冰纪(Cryogenian)的冰川活动是全球性事件,被称为“雪球事件”,该时期世界众多地区发育冰碛岩。黄山市冰碛地层为南华纪南沱组,属下扬子海冰水沉积环境,为一套含砾砂、泥岩地层,与早震旦世蓝田组为假整合接触,在休宁县蓝田、黄山区苦竹溪、天湖及聂家山等地区出露。南沱组与非洲纳米比亚Ghaub、欧洲挪威北部Smalfjord、澳大利亚Flinders Ranges地区Elatina以及亚洲印度Lesser Himalaya地区Blaini等地层相对应(图2)。碳酸盐岩盖层(“盖帽白云岩”)是理解全球由寒变暖的重要岩层标志,为全球等时性沉积,南沱组冰期之后于蓝田组一段底部沉积了碳酸盐岩盖层,具有典型的Marinoan盖帽白云岩特征,发育sheet crack等沉积结构和负的碳同位素特征[10-11]。黄山区聂家山段“盖帽白云岩”沉积厚度为15.41 m(图3),可与国际埃迪卡拉纪(Ediacaran)底界的Nuccaleena白云岩(GSSP)、非洲纳米比亚Tsumeb、欧洲挪威北部Nyborg、印度北部Infra krol等地层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皖南歙县砚石板岩矿床地质特征及安全性研究[J]. 任明军,周俊兰,秦伟,施建斌,杨晓勇. 华东地质. 2020(01)
[2]安徽齐云山恐龙蛋化石的显微结构和拉曼光谱特征[J]. 何情,姜琴,邢立达,安燕飞,侯捷,胡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07)
[3]海南岛峨蔓火山海岸地质遗迹评价[J]. 韩孝辉,吕剑泉,陈文. 华东地质. 2018(02)
[4]南京栖霞山地质遗迹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J]. 许应石,郭刚,孙欣欣. 华东地质. 2018(01)
[5]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6]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园区地质遗迹现状及保护对策[J]. 袁杨森,杜学良,魏振国,毛金彪. 华东地质. 2016(04)
[7]二阶段聚类法在地质遗迹分类与开发中的应用[J]. 张岩,魏钢焰,周翼翔. 华东地质. 2016(01)
[8]广东肇庆端砚石中石眼的矿物组成和成因研究[J]. 王辅亚,魏景明,闵育顺,谢先德,王春云,谭道永. 地球化学. 2015(01)
[9]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成景机制[J]. 潘国林.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10]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J]. 彭华,潘志新,闫罗彬,Scott SIMONSON. 地理学报. 2013(09)
本文编号:3509441
【文章来源】:华东地质. 2020,41(03)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黄山市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a)及主要地质遗迹分布图(b)[17-18]
研究[33,41-42] 表明,距今6.35~7.2亿年成冰纪(Cryogenian)的冰川活动是全球性事件,被称为“雪球事件”,该时期世界众多地区发育冰碛岩。黄山市冰碛地层为南华纪南沱组,属下扬子海冰水沉积环境,为一套含砾砂、泥岩地层,与早震旦世蓝田组为假整合接触,在休宁县蓝田、黄山区苦竹溪、天湖及聂家山等地区出露。南沱组与非洲纳米比亚Ghaub、欧洲挪威北部Smalfjord、澳大利亚Flinders Ranges地区Elatina以及亚洲印度Lesser Himalaya地区Blaini等地层相对应(图2)。碳酸盐岩盖层(“盖帽白云岩”)是理解全球由寒变暖的重要岩层标志,为全球等时性沉积,南沱组冰期之后于蓝田组一段底部沉积了碳酸盐岩盖层,具有典型的Marinoan盖帽白云岩特征,发育sheet crack等沉积结构和负的碳同位素特征[10-11]。黄山区聂家山段“盖帽白云岩”沉积厚度为15.41 m(图3),可与国际埃迪卡拉纪(Ediacaran)底界的Nuccaleena白云岩(GSSP)、非洲纳米比亚Tsumeb、欧洲挪威北部Nyborg、印度北部Infra krol等地层对比。图4 休宁早震旦世蓝田组黑色碳质页岩中的真核古生物化石
黄山市重要的地质事件主要有指示华南洋壳与扬子陆壳俯冲、碰撞及拼合的歙县伏川蛇绿岩套剖面,以及指示新元古代全球性“雪球事件”的南沱组(Nh2n)冰碛层剖面。蛇绿岩沿伏川—歙县一带呈NE向分布,延伸约40 km,与赣东北蛇绿岩相比,歙县伏川蛇绿岩保存更完整,由3个岩性单元组成[38-40]:下部为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原岩为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中部是辉长岩层,包括堆晶辉石岩、伟晶辉长岩、石英闪长岩等;上覆火山岩为枕状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硅质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研究[33,41-42] 表明,距今6.35~7.2亿年成冰纪(Cryogenian)的冰川活动是全球性事件,被称为“雪球事件”,该时期世界众多地区发育冰碛岩。黄山市冰碛地层为南华纪南沱组,属下扬子海冰水沉积环境,为一套含砾砂、泥岩地层,与早震旦世蓝田组为假整合接触,在休宁县蓝田、黄山区苦竹溪、天湖及聂家山等地区出露。南沱组与非洲纳米比亚Ghaub、欧洲挪威北部Smalfjord、澳大利亚Flinders Ranges地区Elatina以及亚洲印度Lesser Himalaya地区Blaini等地层相对应(图2)。碳酸盐岩盖层(“盖帽白云岩”)是理解全球由寒变暖的重要岩层标志,为全球等时性沉积,南沱组冰期之后于蓝田组一段底部沉积了碳酸盐岩盖层,具有典型的Marinoan盖帽白云岩特征,发育sheet crack等沉积结构和负的碳同位素特征[10-11]。黄山区聂家山段“盖帽白云岩”沉积厚度为15.41 m(图3),可与国际埃迪卡拉纪(Ediacaran)底界的Nuccaleena白云岩(GSSP)、非洲纳米比亚Tsumeb、欧洲挪威北部Nyborg、印度北部Infra krol等地层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皖南歙县砚石板岩矿床地质特征及安全性研究[J]. 任明军,周俊兰,秦伟,施建斌,杨晓勇. 华东地质. 2020(01)
[2]安徽齐云山恐龙蛋化石的显微结构和拉曼光谱特征[J]. 何情,姜琴,邢立达,安燕飞,侯捷,胡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07)
[3]海南岛峨蔓火山海岸地质遗迹评价[J]. 韩孝辉,吕剑泉,陈文. 华东地质. 2018(02)
[4]南京栖霞山地质遗迹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J]. 许应石,郭刚,孙欣欣. 华东地质. 2018(01)
[5]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6]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园区地质遗迹现状及保护对策[J]. 袁杨森,杜学良,魏振国,毛金彪. 华东地质. 2016(04)
[7]二阶段聚类法在地质遗迹分类与开发中的应用[J]. 张岩,魏钢焰,周翼翔. 华东地质. 2016(01)
[8]广东肇庆端砚石中石眼的矿物组成和成因研究[J]. 王辅亚,魏景明,闵育顺,谢先德,王春云,谭道永. 地球化学. 2015(01)
[9]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成景机制[J]. 潘国林.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10]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J]. 彭华,潘志新,闫罗彬,Scott SIMONSON. 地理学报. 2013(09)
本文编号:3509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0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