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对菜地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29 12:33
生物质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或少氧的情况下,经过高温热解炭化生成的一种芳香类化合物,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大多数生物质炭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性能。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利用生物质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在减少土壤氮素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机理。本论文以浙江临安菜地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原料(毛竹粉、稻草)、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0、0.5%、1%w/w)对土壤氮素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法以及比色法测定土壤试验前后以及淋溶液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浓度,并应用模拟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土壤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排放通量,使用硼酸吸收法测定氨态氮挥发通量等。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温室盆栽淋溶试验,每隔两天收集一次土壤淋溶液,研究生物质炭在20天淋溶试验期内对菜地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处理为添加1%稻草炭(SB1%),相对对照处理(CK),其减少了菜地土壤淋溶液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平均浓度的50%、49%和44%(p<0.05),经过淋溶试验后,SB1%处理中菜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浓度比试验前减少到94%、91%和91%...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下土壤铵态氮淋溶动态Fig3-1EffectofbiochartreatmentsontheleachinglossofNH4+-Nfromsoil8
图 3-3 不同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Fig 3-3Effect of biochar treatment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H4+-N in soil从图 3-3 中可以看出经过淋溶试验后,生物质炭可以有效保持土壤铵态氮含量不同原料、不同添加量的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含量保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 CK、BB0.5%、BB1%、SB0.5%和 SB1%处理条件下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比试前分别减少到 60%、68%、87%、83%和 94%(p<0.05);另外在相同低添加量(0.5%的条件下,稻草炭比毛竹炭更能有效保持土壤铵态氮含量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在相同高添加量(1%)的条件下,稻草炭与毛竹炭对保持土壤铵态氮含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相同原料(毛竹粉)的条件下,添加量越多,土壤中铵态氮余含量越多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在相同原料(稻草)的条件下,添加量的少与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保持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p<0.05)。3.2.2 施加生物质炭对土壤硝态氮淋溶浓度、总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
图 3-4 不同处理下土壤硝态氮淋溶动态Fig 3-4Effect of biochar treatments on the leaching loss of NO3--N from soilCK BB0.5%BB1%SB0.5%SB1%0100200硝氮态积含累(量g)mON3-N-cmualivteoncectrntaonim()g图 3-5 不同处理下硝态氮总量Fig 3-5Effect of biochar treatments on the cumulative leaching loss of NO3--Nfrom soi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控释氮肥对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J]. 周文鳞,娄运生. 生态学报. 2014(16)
[2]生物质炭对红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J]. 靖彦,陈效民,李秋霞,黄欠如,张佳宝,陈晨,卢绍山.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6)
[3]太湖地区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氨挥发特征研究[J]. 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8)
[4]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 易琼,逄玉万,杨少海,卢钰升,付弘婷,李苹,蒋瑞萍,唐拴虎.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8)
[5]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J]. 张斌,刘晓雨,潘根兴,郑聚锋,池忠志,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23)
[6]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匡崇婷,江春玉,李忠佩,胡锋. 土壤. 2012(04)
[7]太湖地区稻田氮素损失特征及环境效应分析[J]. 赵冬,颜廷梅,乔俊,杨林章,吕寒.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6)
[8]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及晚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曲晶晶,郑金伟,郑聚锋,张旭辉,李恋卿,潘根兴,纪雄辉,余喜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03)
[9]外源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铵态氮素滞留效应的影响[J]. 刘玮晶,刘烨,高晓荔,杨旻,王英惠,代静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5)
[10]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J]. 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 土壤学报. 2011(05)
博士论文
[1]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 刘玉学.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26514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下土壤铵态氮淋溶动态Fig3-1EffectofbiochartreatmentsontheleachinglossofNH4+-Nfromsoil8
图 3-3 不同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Fig 3-3Effect of biochar treatment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H4+-N in soil从图 3-3 中可以看出经过淋溶试验后,生物质炭可以有效保持土壤铵态氮含量不同原料、不同添加量的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含量保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 CK、BB0.5%、BB1%、SB0.5%和 SB1%处理条件下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比试前分别减少到 60%、68%、87%、83%和 94%(p<0.05);另外在相同低添加量(0.5%的条件下,稻草炭比毛竹炭更能有效保持土壤铵态氮含量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在相同高添加量(1%)的条件下,稻草炭与毛竹炭对保持土壤铵态氮含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相同原料(毛竹粉)的条件下,添加量越多,土壤中铵态氮余含量越多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在相同原料(稻草)的条件下,添加量的少与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保持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p<0.05)。3.2.2 施加生物质炭对土壤硝态氮淋溶浓度、总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
图 3-4 不同处理下土壤硝态氮淋溶动态Fig 3-4Effect of biochar treatments on the leaching loss of NO3--N from soilCK BB0.5%BB1%SB0.5%SB1%0100200硝氮态积含累(量g)mON3-N-cmualivteoncectrntaonim()g图 3-5 不同处理下硝态氮总量Fig 3-5Effect of biochar treatments on the cumulative leaching loss of NO3--Nfrom soi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控释氮肥对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J]. 周文鳞,娄运生. 生态学报. 2014(16)
[2]生物质炭对红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J]. 靖彦,陈效民,李秋霞,黄欠如,张佳宝,陈晨,卢绍山.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6)
[3]太湖地区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氨挥发特征研究[J]. 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8)
[4]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 易琼,逄玉万,杨少海,卢钰升,付弘婷,李苹,蒋瑞萍,唐拴虎.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8)
[5]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J]. 张斌,刘晓雨,潘根兴,郑聚锋,池忠志,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23)
[6]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匡崇婷,江春玉,李忠佩,胡锋. 土壤. 2012(04)
[7]太湖地区稻田氮素损失特征及环境效应分析[J]. 赵冬,颜廷梅,乔俊,杨林章,吕寒.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6)
[8]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及晚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曲晶晶,郑金伟,郑聚锋,张旭辉,李恋卿,潘根兴,纪雄辉,余喜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03)
[9]外源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铵态氮素滞留效应的影响[J]. 刘玮晶,刘烨,高晓荔,杨旻,王英惠,代静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5)
[10]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J]. 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 土壤学报. 2011(05)
博士论文
[1]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 刘玉学.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26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2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