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衰退林分的更替改造模式

发布时间:2021-12-02 05:47
  [目的]探索最优的林分更替改造模式,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退化林分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种衰退林分及各自不同更替改造模式的生长、土壤及植被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①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林更替改造的不同模式在郁闭度、林木保存率和生长状况方面差异较大,总体上混交林好于纯林,耐盐能力强的树种好于耐盐能力差的树种。②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林的不同更替改造模式在土壤理化性能上皆得到提高,均能提升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不同更替改造模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的pH值和含盐量;两种衰退林分经更替改造为不同模式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得到较大改善,随着林分模式的不同,其提高程度差异较大。③不同林分模式的植被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更替改造模式的生境好于衰退林分,出现耐盐能力较低的植物,其植被种类增多,但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耐荫植物出现,耐干旱耐盐植物种类减少。[结论]综合分析两种衰退林分更替改造不同模式的林分生长、土壤及植被,在衰退白榆林分的更替改造中,以竹柳刺槐白榆混交林模式为最佳,...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19,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衰退林分的更替改造模式


不同更替改造模式的林地土壤pH值和含盐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 夏江宝,许景伟,李传荣,王月海,刘京涛.  水土保持通报. 2012(05)
[2]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J]. 王群,夏江宝,张金池,张静,刘京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4)
[3]三种造林模式对北京北部人工水源涵养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J]. 白麟,杨建英,韩雪梅,王俭成.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6)
[4]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枯梢调查统计分析[J]. 刘庆生,刘高焕,黄翀.  林业资源管理. 2011(05)
[5]利用影像分类分析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健康[J]. 姚玲,刘高焕,刘庆生,费立凡.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0(07)
[6]黄河三角洲退化人工刺槐林地土壤特征[J]. 马风云,白世红,侯本栋,刘艳,侯龙鱼.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2)
[7]环境胁迫下刺槐人工林地土壤退化特征研究[J]. 张建锋,邢尚军.  土壤通报. 2009(05)
[8]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特性[J]. 许景伟,李传荣,夏江宝,刘立杰,王月海.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1)
[9]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鲁中山区土壤的水文特征[J]. 郭静,姚孝友,刘霞,张光灿,袁利,禇兴彬.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03)
[10]滨海盐碱地刺槐白蜡混交林土壤酶与养分相关性研究[J]. 曹帮华,吴丽云.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1)



本文编号:3527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27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1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