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

发布时间:2021-12-02 17:40
  次生演替是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为例,通过成对样地途径,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的数量分布及其协同积累特征,探讨了次生演替导致的温带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效应变化及其碳氮耦合机制.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比原始阔叶红松林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0~20 cm)积累了更多的有机碳和氮,其土壤C/N值也显著低于阔叶红松林;相对于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14.7 t·hm-2,相当于29.4 g·m-2·a-1的土壤碳汇增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不同林型的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积累特征.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相比,相对富氮的杨桦次生林生态系统的上部土层中氮对有机碳的决定系数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说明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含氮有机质积累.在有机质最丰富的表层(0~10 cm),两种林型间轻组有机碳、氮储量无显著差异,但杨桦次生林重组有机碳、氮的含量、储量及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阔叶红松林,其中,重组有机碳储... 

【文章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2019,3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


研究样地分布图Fig.1Locationofthesamplingplot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演替和气候对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 郭鑫,吴鹏,韩威,李巧燕,杨蕾,安海龙,王襄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07)
[2]长白山8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及垂直分布特征[J]. 宋彦彦,史宝库,张言,牛香,耿绍波,赵忠林,李英爱,汪兆洋,管清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12)
[3]东北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J]. 魏亚伟,于大炮,王清君,周莉,周旺明,方向民,谷晓萍,代力民.  应用生态学报. 2013(12)
[4]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叶凋落物中有机物分解与碳、氮和磷释放的关系[J]. 李雪峰,韩士杰,胡艳玲,赵玉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2)
[5]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动态研究现状及展望[J]. 陈进宁,汪思龙.  广西林业科学. 2007(03)
[6]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J].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  生态学报. 2006(04)
[7]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刘世梁,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马克明.  地理研究. 2002(06)



本文编号:3528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28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e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