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香樟根际促生菌的筛选与促生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04:41
  以香樟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PVK平板检测法、亚历山大平板检测法、CAS平板检测法、JNFb培养基检测法、Salkowski比色法,分别研究了从香樟根际土中随机挑取的22株细菌的解磷、解钾、产铁载体、固氮、产吲哚-3-乙酸(IAA)能力,采用16S rDNA对产铁载体和产IAA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以期为探讨香樟速生、耐贫瘠等机制,同时也为香樟及其它植物研制微生物菌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挑取的22株细菌中,有7株具有解磷能力,8株具有固氮能力,11株能产铁载体,16株能产IAA。对初步分离的具有产铁载体和产IAA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测定发现,菌株XZ3和XZ22产生的铁载体活性单位明显高于其它菌株,分别为78.4%和74.6%。XZ11和XZ13产IAA的能力最强分别为46.82、46.19μg·mL-1。经16S rDNA分子鉴定,XZ3和XZ22分别隶属短小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XZ11和XZ13分别隶属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短小芽孢杆菌(Lysiniba... 

【文章来源】:北方园艺. 201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香樟根际促生菌的筛选与促生特性研究


图1菌株XZ3的CAS检测Fig.1Siderophoreproductionsof

序列,定量测定,菌株


7株在白色瓷板经Salkowski比色颜色为深红色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测定。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这7株菌株产IAA的能力依次为XZ13>XZ11>XZ8>XZ19>XZ12>XZ17>XZ21。其中菌株XZ13和XZ11产IAA的能力显著高于其它菌株,分别为46.82、46.19μg·mL-1。菌株XZ17和XZ21产IAA的能力明显低于其它菌株,分别仅为15.88、12.55μg·mL-1。图2菌株产IAA的定量测定Fig.2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ofIAAproducedbystrains2.4菌株的分类地位选取经过定量检测分泌铁载体能力最强的2株菌株XZ3和XZ22,以及分泌IAA能力最强的2株菌株XZ13和XZ11进行分子鉴定。分别提取这4株菌株的总DNA后,对其进行16SrDNA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约1500bp的目的条带。将目的片段割胶回收测序后的DNA序列与NCBI数据库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采用MEGA4.0.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由图3可以看出,XZ3和XZ13与短小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sp.)亲缘关系较近,而菌株XZ11与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亲缘关系较近,菌株XZ22与芽孢杆菌(Bacillussp.)亲缘关系较近(图4)。因此,初步确定XZ3和XZ1

系统进化树,菌株


图3菌株基于16SrDNA的系统进化树Fig.3Phylogenetictreebasedonthe16SrDNAgenesequenceofstrains进植物生长、抵抗病虫害的侵染和介导植物忍受重金属、养分亏缺、多环芳烃、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影响[7-8]。如具有解磷功能的细菌能将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酸盐转变成可溶性的磷酸盐从而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分泌铁载体的微生物,一方面能很好的螯合土壤中三价的铁离子,促进植物对铁的吸收,另一方面促生菌通过螯合铁元素,使得病原菌竞争不到铁元素,从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19]。在介导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产铁载体微生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分泌的铁载体还能与其它金属形成可溶性的金属-铁载体螯合物,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溶解性或者导致植物根部氧自由基的减少,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和耐受能力[18,20]。固氮微生物则能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植物能利用的氨,为植物提供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氮素营养。分泌IAA的细菌,则能刺激植物根系的生长,香樟能形成庞大而广泛的根系[21],这可能与其根际存有较多的能分泌IAA的细菌有关。因此综合该研究的结果和前人研究的成果,课题组推测香樟根际促生菌的存在可能与香樟生长迅速、耐贫瘠、抗病虫害及对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富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具体是那些促生菌在起作用,以及这些促生菌是如何其作用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ZHOUY,YANW.Cons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铁载体高产菌株的ARTP选育及其铁载体产量提高机理的初步分析[D]. 孙萌.江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63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63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e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