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02 04: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12)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1988—2014年CERN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千烟洲站)始建于1983年,是一个综合性、区域性的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综合资源考察委员会于1979—1988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南方队)。为了更好地将科考结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南方队选择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荒山丘陵进行综合试验示范,于1983年创建了千烟洲开发治理试验点,创建了著名的“千烟洲模式”。1985年被列为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示范基地,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列为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国际试验示范研究站。1991年首批加入CERN,开展了“八五”和“九五”农业科技攻关,推进了“千烟洲模式”的深化,建立了国家区域农业开发治理试区,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为培训中心(图2)。千烟洲站以亚热带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等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长期定位观测、控制实验与模拟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关键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探索地下生物过程及其与地上结构功能的协同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规律,流域物质循环与生态水文耦合过程,同时创新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经营理论、关键技术与示范模式,发展森林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为国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与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提供科技支持。2.2 科学数据中心发展历程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数据共享实践主体,在1980年前后就开展了国家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2003年开始研究分散科学数据共享机制、标准规范、关键技术等,致力于为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等研究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是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首批9个试点之一。2005年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纳入,2011年成为首批通过认证的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同时被遴选为国家层面的6个数据平台之一(图3)。2019年由于科技部对原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行优化调整,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调整为“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成为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6]。在保证数据共享安全的基础上,数据中心通过汇聚领域分散科学数据资源,以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整合、集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陆地表层、全球变化等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撑。2.2.2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数据共享实践:以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为例[J]. 杨雅萍,姜侯,孙九林.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06)
[2]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展与实践[J]. 杨雅萍,王祎,白燕,乐夏芳,杜佳,柏永青,孙九林.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19(04)
[3]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潜力大应予高度重视[J]. 高春东,何洪林.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3)
[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主要进展及发展展望[J]. 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7)
[5]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J]. 刘亚辰,王焕炯,戴君虎,李同昇,王红丽,陶泽兴. 地理研究. 2014(04)
[6]物候学研究进展及中国现代物候学面临的挑战[J]. 葛全胜,戴君虎,郑景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03)
本文编号:3563478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12)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1988—2014年CERN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千烟洲站)始建于1983年,是一个综合性、区域性的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综合资源考察委员会于1979—1988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南方队)。为了更好地将科考结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南方队选择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荒山丘陵进行综合试验示范,于1983年创建了千烟洲开发治理试验点,创建了著名的“千烟洲模式”。1985年被列为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示范基地,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列为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国际试验示范研究站。1991年首批加入CERN,开展了“八五”和“九五”农业科技攻关,推进了“千烟洲模式”的深化,建立了国家区域农业开发治理试区,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为培训中心(图2)。千烟洲站以亚热带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等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长期定位观测、控制实验与模拟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关键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探索地下生物过程及其与地上结构功能的协同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规律,流域物质循环与生态水文耦合过程,同时创新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经营理论、关键技术与示范模式,发展森林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为国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与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提供科技支持。2.2 科学数据中心发展历程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数据共享实践主体,在1980年前后就开展了国家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2003年开始研究分散科学数据共享机制、标准规范、关键技术等,致力于为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等研究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是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首批9个试点之一。2005年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纳入,2011年成为首批通过认证的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同时被遴选为国家层面的6个数据平台之一(图3)。2019年由于科技部对原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行优化调整,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调整为“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成为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6]。在保证数据共享安全的基础上,数据中心通过汇聚领域分散科学数据资源,以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整合、集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陆地表层、全球变化等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撑。2.2.2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数据共享实践:以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为例[J]. 杨雅萍,姜侯,孙九林.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06)
[2]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展与实践[J]. 杨雅萍,王祎,白燕,乐夏芳,杜佳,柏永青,孙九林.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19(04)
[3]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潜力大应予高度重视[J]. 高春东,何洪林.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3)
[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主要进展及发展展望[J]. 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7)
[5]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J]. 刘亚辰,王焕炯,戴君虎,李同昇,王红丽,陶泽兴. 地理研究. 2014(04)
[6]物候学研究进展及中国现代物候学面临的挑战[J]. 葛全胜,戴君虎,郑景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03)
本文编号:3563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6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