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极端干旱区咸水灌溉人工防护林土壤可溶性碳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2-01-03 03:02
  可溶性碳(DC)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组分,植被恢复与重建加速了干旱荒漠区的碳循环过程.研究咸水灌溉下沙漠人工防护林地土壤剖面DC的分布,可为干旱荒漠区人工林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本研究选取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5个不同矿化度咸水滴灌林地作为研究样地,流沙地为对照(CK),分析并讨论了0~1 m剖面土壤可溶性有机碳(SDOC)和可溶性无机碳(SDIC)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K与2.82 g·L-1矿化度滴灌处理SDOC、SDIC呈"I"型分布,其分布满足线性函数关系,其他各样地SDOC和SDIC均呈"Γ"型分布,分布满足幂函数关系;所有处理表层SDOC、SDIC波动能力及贡献度均高于下层土壤,且SDOC波动及贡献度均大于SDIC, 2.82 g·L-1之外的各林地SDOC平均含量是SDIC的2~4倍;2.82 g·L-1样地SDOC平均含量低于CK,其他各样地SDOC是CK的3~5倍,各样地SDIC含量较CK增加了15.0%~57.9%;矿化度高于2.82 g·L-1... 

【文章来源】:环境科学. 2020,41(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极端干旱区咸水灌溉人工防护林土壤可溶性碳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矿化度水灌溉下沙漠公路防护林SDOC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垂直分布,沙漠,防护林,矿化度


不同矿化度水灌溉下沙漠公路防护林SDIC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土壤图,主成分分析,矿化度,防护林


由图3知,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冗余分析,提取到的3个成分可以反映并解释全部信息的78.2%,提取较为完全,说明这3个主成分可以替代原始的10个指标信息,同时, 78.2%的累积量也能够解释SDOC、SDIC与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各因素按成分矩阵值由大至小排列,提取的第一主成分主要为SDC>SDOC>SDIC>EC>SOC>h;第二主成分主要为灌溉水矿化度>pH,第三主成分主要为含水量>SIC.由图4(a)主成分分析可知,CK与各矿化度处理可以被清晰区分开来,随着矿化度的升高,各处理的点距CK也愈远,说明其与CK间存在差异;10.00、 18.36和28.41 g·L-1这3个高矿化度水灌溉处理与2.82 g·L-1和4.82 g·L-1这2个低矿化度灌溉处理亦可被区分开来,点之间相距较远,高矿化度与地矿化度样地之间存在差异.通过第一、二主成分内容可知,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SDC(SDOC和SDIC)的含量也相应地增加.在图4(b)中, 2.82 g·L-1矿化度灌溉处理与CK镜像相似且与其他处理之间可被清晰区分,由一、三主成分内容可知, 2.82 g·L-1样地SDC(SDOC和SDIC)分布较其他处理有所不同,其他矿化度水灌溉处理点交错较多,区分不明显,其中18.36 g·L-1和28.41 g·L-1样地的点在第三成分上分布多,含水量高于其他处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97—201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降水特征[J]. 周雪英,贾健,刘国强,王芳,仇会民,孙怀琴.  中国沙漠. 2019(01)
[2]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不同咸水滴灌下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J]. 张谦,张建国,王丽梅,丁晓雪,马爱生,张红,李利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4)
[3]不同含盐量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及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J]. 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  地球环境学报. 2018(04)
[4]干旱区灌溉过程中碳淋溶试验研究[J]. 解怀亮,王玉刚,李彦.  干旱区研究. 2015(05)
[5]干旱区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碳组分及团聚体的影响[J]. 荣井荣,钟文昭,刘燕,王玉刚.  生态学杂志. 2013(10)
[6]干旱区绿洲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J]. 刘丽娟,王玉刚,李小玉.  生态学杂志. 2013(10)
[7]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动态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吴健敏,郗敏,孔范龙,李悦,张清磊.  地质论评. 2013(05)
[8]干旱区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分布特征[J]. 王玉刚,王忠媛,李彦.  干旱区地理. 2013(04)
[9]干旱区不同土壤和作物灌溉量的无机碳淋溶特征实验研究[J]. 陆晴,王玉刚,李彦,唐立松.  干旱区地理. 2013(03)
[10]沙漠腹地咸水滴灌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典型相关关系[J].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李生宇,范敬龙,赵思峰,周宏伟,谷峰,邱永志,许波.  土壤学报. 2008(06)



本文编号:3565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65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d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