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13:27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四川盆周山地地势崎岖,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生态地质环境非常脆弱。随着资源开发的加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环境承载力的均衡状态被打破,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破解此难题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认识环境变化的客观自然规律,实现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覆盖是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特征,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变化是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揭示了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规律。本文以四川盆周山地为研究区域,围绕着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这一中心主题,利用生态、环境、系统科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地理统计分析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研究在复杂山地条件下,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化规律。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斑块和景观级别的土地利用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了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利用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受山地自然条件的约束,土地利用景观在不同的山地区域内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格局...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主要山脉分布图(马丽芳,2002修改)
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图1-2),东西长 1075 ,南北宽 921 ,面积 48.77 ,占中国面积的 5.1%,为中国第五大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1]。全省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川盆地与周边高山、高原的过渡区域,受地壳抬升而成大规模褶皱地带,形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且山地类型齐全,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 4000 左右;东部为海拔1500~3000 山地包围的四川盆地;盆地由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和川东平行岭谷组成,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盆底海拔 200~750
2001)[40-42]。近年来,环境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包含有各种时间尺度的生态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区域系统模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的 LUCC 研究区主要集中在两类地区,一类是“经济热点地区”,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背景下,人文活动极为活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的地区,如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庄大方,2002;贾铁飞,2006;史培军,2000)[43-45];另一类是“脆弱区”,主要是生态脆弱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欠佳,内部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对外部人类干扰的敏感性是脆弱生态环境的本质特征,土地覆盖变化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如黄河流域、中国东北地带、滇北生态脆弱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牧交错带等(龙健,2002;彭建,2004;刘彦随,2006;张学俭,2006;陈利群,2007)[46-50]。随着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陆续提出和构建了一系列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和研究框架,深化了对土地、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整体把握人类驱动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预测水平,为引导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形特征与山地气候变化空间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研究[J]. 陈刚,何政伟,杨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01)
[2]山地景观垂直分异研究进展[J]. 孙然好,陈利顶,张百平,傅伯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3]北川地区地震灾害的地形因子分析[J]. 王秋良,薛宏交,杨强,王敦,李井冈,张丽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06)
[4]秦岭中山区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宁陕县长安河流域为例[J]. 王继夏,孙虎,李俊霖,彭鸿. 山地学报. 2008(05)
[5]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下小兴安岭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J]. 周宇飞,贺红士,布仁仓,金龙如,李秀珍.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8)
[6]AVHRR全球时间序列研究进展:PAL-GIMMS-LTDR[J]. 王正兴,索玉霞,林昕,石瑞香. 资源科学. 2008(08)
[7]基于RS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空间特征[J]. 张本昀,何富中,喻铮铮,刘良云,王家耀.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8(03)
[8]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以成都市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为例[J]. 景仁刚,邹春来,樊晓刚. 四川建筑. 2008(02)
[9]区域气候模式对地形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 闵莉,张志刚,刘文菁,陈宁,吴云荣. 气象科学. 2008(02)
[10]中国的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英文)[J].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02)
博士论文
[1]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祁连山地区数字地形分析和隆升机理研究[D]. 王义祥.兰州大学 2007
[2]长白山地区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规划研究[D]. 郭红.东北林业大学 2007
[3]秦巴山地亚高山冷杉(Abies fargesii)林对区域气候的响应[D]. 党海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 2007
硕士论文
[1]陕南山地景观格局特征研究[D]. 李彩霞.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哀牢山北段山地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研究[D]. 张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06
[3]山地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韩红霞.上海师范大学 2004
[4]秦岭山地辐射和气温空间分布研究[D]. 程路.南京气象学院 2003
本文编号:3576637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主要山脉分布图(马丽芳,2002修改)
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图1-2),东西长 1075 ,南北宽 921 ,面积 48.77 ,占中国面积的 5.1%,为中国第五大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1]。全省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川盆地与周边高山、高原的过渡区域,受地壳抬升而成大规模褶皱地带,形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且山地类型齐全,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 4000 左右;东部为海拔1500~3000 山地包围的四川盆地;盆地由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和川东平行岭谷组成,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盆底海拔 200~750
2001)[40-42]。近年来,环境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包含有各种时间尺度的生态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区域系统模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的 LUCC 研究区主要集中在两类地区,一类是“经济热点地区”,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背景下,人文活动极为活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的地区,如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庄大方,2002;贾铁飞,2006;史培军,2000)[43-45];另一类是“脆弱区”,主要是生态脆弱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欠佳,内部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对外部人类干扰的敏感性是脆弱生态环境的本质特征,土地覆盖变化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如黄河流域、中国东北地带、滇北生态脆弱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牧交错带等(龙健,2002;彭建,2004;刘彦随,2006;张学俭,2006;陈利群,2007)[46-50]。随着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陆续提出和构建了一系列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和研究框架,深化了对土地、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整体把握人类驱动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预测水平,为引导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形特征与山地气候变化空间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研究[J]. 陈刚,何政伟,杨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01)
[2]山地景观垂直分异研究进展[J]. 孙然好,陈利顶,张百平,傅伯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3]北川地区地震灾害的地形因子分析[J]. 王秋良,薛宏交,杨强,王敦,李井冈,张丽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06)
[4]秦岭中山区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宁陕县长安河流域为例[J]. 王继夏,孙虎,李俊霖,彭鸿. 山地学报. 2008(05)
[5]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下小兴安岭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J]. 周宇飞,贺红士,布仁仓,金龙如,李秀珍.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8)
[6]AVHRR全球时间序列研究进展:PAL-GIMMS-LTDR[J]. 王正兴,索玉霞,林昕,石瑞香. 资源科学. 2008(08)
[7]基于RS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空间特征[J]. 张本昀,何富中,喻铮铮,刘良云,王家耀.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8(03)
[8]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以成都市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为例[J]. 景仁刚,邹春来,樊晓刚. 四川建筑. 2008(02)
[9]区域气候模式对地形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 闵莉,张志刚,刘文菁,陈宁,吴云荣. 气象科学. 2008(02)
[10]中国的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英文)[J].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02)
博士论文
[1]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祁连山地区数字地形分析和隆升机理研究[D]. 王义祥.兰州大学 2007
[2]长白山地区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规划研究[D]. 郭红.东北林业大学 2007
[3]秦巴山地亚高山冷杉(Abies fargesii)林对区域气候的响应[D]. 党海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 2007
硕士论文
[1]陕南山地景观格局特征研究[D]. 李彩霞.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哀牢山北段山地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研究[D]. 张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06
[3]山地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韩红霞.上海师范大学 2004
[4]秦岭山地辐射和气温空间分布研究[D]. 程路.南京气象学院 2003
本文编号:3576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7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