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人工刺槐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发布时间:2022-01-13 15:14
  为研究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人工刺槐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化学计量及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 2 mm和0. 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机械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EMWD)和机械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EGMD)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而0. 053~0. 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和可蚀性因子K呈现相反的变化特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3个植被带整体表现为森林带显著高于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而全磷含量在各植被带间无明显变化规律;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草原带以<0. 053 mm和0. 25~2 mm粒径占绝对优势,在森林草原带以0. 053~0. 25 mm和0. 25~2 mm粒径为主,而森林带各粒径间均无显著差异;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0. 053 mm粒径全磷含量最高,而森林带全磷含量在各粒径间无显著差异;<0. 053 mm和0. 053~0. 25 mm粒径团聚体C∶N值以草原带和森... 

【文章来源】:环境科学. 2019,40(06)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分布特征
    2.2 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
    2.3 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植被带生态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以黄土高原为例[J]. 徐红伟,吴阳,乔磊磊,李袁泽,薛萐,瞿晴.  中国环境科学. 2018(06)
[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J]. 胡尧,李懿,侯雨乐.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3]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J]. 张星星.  绿色科技. 2017(24)
[4]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及团聚体分布特征[J]. 葛楠楠,石芸,杨宪龙,张庆印,李学章,贾小旭,邵明安,魏孝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5)
[5]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安韶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16(11)
[6]黄土高原纬度梯度上的植物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李婷,邓强,袁志友,焦峰.  环境科学. 2015(08)
[7]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酶活性的粒径分布特征[J]. 李鑫,马瑞萍,安韶山,曾全超,李娅芸.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8)
[8]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 陈蕾,李超伦.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0)
[9]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1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养分的分布特征[J]. 郑子成,何淑勤,王永东,李廷轩,张锡洲,徐盈.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立地条件对植物—枯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 朱秋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86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86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