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多乐原石钟乳发育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10:32
运用岩溶学、洞穴学理论及洞穴沉积物的形成机制,将洞穴的区域地质地貌条件和自然背景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过程联系起来,对云南多乐原溶洞群的洞穴结构、洞穴环境及洞穴沉积物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调研,探讨洞穴石钟乳分布情况、发育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石钟乳发育特征表现为石钟乳个体形态各异、类型多样;垂向成层分布、群生为主;大型石钟乳发育突出;石钟乳出现拐弯现象。影响多乐原石钟乳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区域的可溶性碳酸盐岩、水动力条件、二氧化碳浓度和二叠纪时期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类型丰富、形态各异的石钟乳。
【文章来源】: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42(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花宫溶洞平面图
多乐原溶洞群是典型的由同一暗河发育的四层水平状的溶洞。层状溶洞的形成是地壳升降运动的结果,因为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溶洞具有成层性的特点。多乐原四层不同高度的溶洞标志着这一地区至少经历了3次间歇性的抬升。相邻两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差,反映了两次稳定期之间地壳的抬升,基于此,位置越高的溶洞,其形成时代越早[13]。多乐原溶洞(图3)第一层洞穴海拔2 051 m、第二层洞穴海拔2 044 m,位置较高,形成时代较早,大部分已经被填充,石钟乳的发育不明显;第三层海拔洞穴1 987 m,溶洞发育规模大,各种形态石钟乳均有发育,组合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其每种类型的石钟乳数量多、成群分布在洞壁,洞穴共26个大殿,垂向层状分布,每个殿都发育有数量众多的石钟乳;第四层洞穴海拔1 950 m,石钟乳的发育分布较少,不明显。因此多乐原石钟乳的分布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垂向成层分布和海拔分层分布的特点。图3 溶洞群分洞口示意图[14]
溶洞群分洞口示意图[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溶地貌的形成及演化[J]. 徐光富. 西部探矿工程. 2017(12)
[2]贵州织金洞CO2浓度不同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张结,周忠发,潘艳喜,殷超,汪炎林,田衷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11)
[3]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与地质背景及洞穴环境的耦合关系——以广西巴马水晶宫为例[J]. 韦跃龙,陈伟海,罗劬侃. 地理学报. 2016(09)
[4]近千年来洞穴沉积物的古气候及古环境记录的研究进展[J]. 迟宏,张振华,赵倩.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5]四川龙门山构造带活动的钟乳石记录[J]. 邵兆刚,孟宪刚,韩建恩,王津,余佳,贺承广,权凯,陈麒光. 地球学报. 2014(01)
[6]河北临城崆山白云洞溶洞地貌和沉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张晓曼,王健,郑倩华,孙艳萍,黄华芳. 古地理学报. 2013(01)
[7]洞穴石笋形成过程中的溶蚀作用研究[J]. 张会领,姜光辉,林玉石,殷建军,覃嘉铭,张美良,张强,韦丽丽,朱晓燕. 地质论评. 2012(06)
[8]重庆芙蓉洞崩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 黄保健. 中国岩溶. 2011(01)
[9]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与温、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昼夜变化特征[J]. 蔡炳贵,沈凛梅,郑伟,李克普,白云志,董春志. 中国岩溶. 2009(04)
[10]广西钟乳石分布、价值及开发建议[J]. 傅中平,黄巧,方海翔,戴璐. 南方国土资源. 2009(07)
硕士论文
[1]云南高原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地学意义[D]. 陈思宇.云南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02037
【文章来源】: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42(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花宫溶洞平面图
多乐原溶洞群是典型的由同一暗河发育的四层水平状的溶洞。层状溶洞的形成是地壳升降运动的结果,因为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溶洞具有成层性的特点。多乐原四层不同高度的溶洞标志着这一地区至少经历了3次间歇性的抬升。相邻两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差,反映了两次稳定期之间地壳的抬升,基于此,位置越高的溶洞,其形成时代越早[13]。多乐原溶洞(图3)第一层洞穴海拔2 051 m、第二层洞穴海拔2 044 m,位置较高,形成时代较早,大部分已经被填充,石钟乳的发育不明显;第三层海拔洞穴1 987 m,溶洞发育规模大,各种形态石钟乳均有发育,组合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其每种类型的石钟乳数量多、成群分布在洞壁,洞穴共26个大殿,垂向层状分布,每个殿都发育有数量众多的石钟乳;第四层洞穴海拔1 950 m,石钟乳的发育分布较少,不明显。因此多乐原石钟乳的分布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垂向成层分布和海拔分层分布的特点。图3 溶洞群分洞口示意图[14]
溶洞群分洞口示意图[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溶地貌的形成及演化[J]. 徐光富. 西部探矿工程. 2017(12)
[2]贵州织金洞CO2浓度不同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张结,周忠发,潘艳喜,殷超,汪炎林,田衷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11)
[3]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与地质背景及洞穴环境的耦合关系——以广西巴马水晶宫为例[J]. 韦跃龙,陈伟海,罗劬侃. 地理学报. 2016(09)
[4]近千年来洞穴沉积物的古气候及古环境记录的研究进展[J]. 迟宏,张振华,赵倩.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5]四川龙门山构造带活动的钟乳石记录[J]. 邵兆刚,孟宪刚,韩建恩,王津,余佳,贺承广,权凯,陈麒光. 地球学报. 2014(01)
[6]河北临城崆山白云洞溶洞地貌和沉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张晓曼,王健,郑倩华,孙艳萍,黄华芳. 古地理学报. 2013(01)
[7]洞穴石笋形成过程中的溶蚀作用研究[J]. 张会领,姜光辉,林玉石,殷建军,覃嘉铭,张美良,张强,韦丽丽,朱晓燕. 地质论评. 2012(06)
[8]重庆芙蓉洞崩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 黄保健. 中国岩溶. 2011(01)
[9]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与温、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昼夜变化特征[J]. 蔡炳贵,沈凛梅,郑伟,李克普,白云志,董春志. 中国岩溶. 2009(04)
[10]广西钟乳石分布、价值及开发建议[J]. 傅中平,黄巧,方海翔,戴璐. 南方国土资源. 2009(07)
硕士论文
[1]云南高原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地学意义[D]. 陈思宇.云南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02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60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