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和AM真菌提高矿区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机理
发布时间:2022-01-28 00:28
【目的】矿区土壤贫瘠、有效养分含量低,而生物炭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能够改善土壤养分,提高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和养分的利用。因此探究生物炭和AM真菌对矿区土壤的改良效果,可为矿区污染土壤生态恢复和新型肥料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温室盆栽试验的土壤采自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江春矿区,以玉米"弘单897"为试验材料。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原状土壤对照(CK)、添加生物炭(B)、接种AM真菌(M)、添加生物炭和接种AM真菌(BM),每处理重复8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玉米于矿区土壤中培育2个月后收获,测定根系生长、生理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施用生物炭和接种AM真菌均能够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色值(SPAD值)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接种AM真菌对促进玉米生长、改善生理特性和磷吸收的效果优于生物炭,而生物炭提高土壤pH值和玉米对钾吸收的效果较好。生物炭和AM真菌联合处理玉米的总根长、根部和地上部干重分别较C...
【文章来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25(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壳生物炭对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Cd、Zn形态转化的影响[J]. 李洪达,李艳,周薇,吕家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9)
[2]秸秆生物炭和鸡粪对铅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刘领,悦飞雪,李继伟,王艳芳.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4)
[3]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改善枣区土壤微生物学特性[J]. 袁晶晶,同延安,卢绍辉,袁国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4]施用生物炭和AM真菌对镉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李继伟,悦飞雪,王艳芳,张亚梅,倪瑞景,王发园,付国占,刘领. 草业学报. 2018(05)
[5]长期不同施肥对棕壤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李冬冬,罗培宇,韩晓日,杨劲峰,蔡芳芳,刘天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3)
[6]生物炭对华北冬小麦根系形态和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李瑞霞,李洪杰,霍艳丽,高悦,杨正礼,张爱平.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3)
[7]解钾细菌C6X对不同富钾矿物含量土壤钾素迁移的影响[J]. 尚海丽,毕银丽,彭苏萍,解文武.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8)
[8]施用生物炭和AM真菌对烤烟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J]. 刘先良,张春,邓茂,姚靖,王祥炳,程睿韬,郭涛. 烟草科技. 2017(08)
[9]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J]. 李珂,石兆勇,王发园. 土壤通报. 2017(04)
[10]接种AM真菌对采煤沉陷地复垦植物光合作用和抗逆性的影响[J]. 王志刚,毕银丽,李强,裘浪,江彬,刘浩.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5)
本文编号:3613351
【文章来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25(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壳生物炭对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Cd、Zn形态转化的影响[J]. 李洪达,李艳,周薇,吕家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9)
[2]秸秆生物炭和鸡粪对铅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刘领,悦飞雪,李继伟,王艳芳.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4)
[3]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改善枣区土壤微生物学特性[J]. 袁晶晶,同延安,卢绍辉,袁国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4]施用生物炭和AM真菌对镉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李继伟,悦飞雪,王艳芳,张亚梅,倪瑞景,王发园,付国占,刘领. 草业学报. 2018(05)
[5]长期不同施肥对棕壤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李冬冬,罗培宇,韩晓日,杨劲峰,蔡芳芳,刘天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3)
[6]生物炭对华北冬小麦根系形态和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李瑞霞,李洪杰,霍艳丽,高悦,杨正礼,张爱平.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3)
[7]解钾细菌C6X对不同富钾矿物含量土壤钾素迁移的影响[J]. 尚海丽,毕银丽,彭苏萍,解文武.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8)
[8]施用生物炭和AM真菌对烤烟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J]. 刘先良,张春,邓茂,姚靖,王祥炳,程睿韬,郭涛. 烟草科技. 2017(08)
[9]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J]. 李珂,石兆勇,王发园. 土壤通报. 2017(04)
[10]接种AM真菌对采煤沉陷地复垦植物光合作用和抗逆性的影响[J]. 王志刚,毕银丽,李强,裘浪,江彬,刘浩.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5)
本文编号:3613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61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