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格局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生态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0 20:20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维护其生态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绿洲生态安全格局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的代表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以下简称渭-库绿洲)为研究靶区,将1997年、2006年及201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渭-库1997-2016年的景观格局特征,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渭-库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了近20年绿洲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利用最小阻力模型(MCR),以空间连续性、斑块面积较大的林草地斑块和水域斑块作为生态源地,以生态安全水平、海拔和坡度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划分生态功能区,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建立生态安全网络,以期为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1997-2016年,渭-库绿洲内耕地、林草地、盐碱地和其他未利用地是绿洲内主要的景观。绿洲各类型景观的形状由简单化趋向复杂化,各类型景观的团聚程度不断加强,景观类型间相邻的机率升高,各...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3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述
2.2 数据源与预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渭-库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3.1 选取与计算景观格局指数
3.1.1 斑块类型尺度水平指数
3.1.2 景观类型尺度水平指数
3.2 景观指数分析
3.2.1 斑块类型尺度水平指数分析
3.2.2 景观类型尺度水平指数分析
3.3 渭-库绿洲景观格局变化
3.3.1 土地利用转移状况
3.3.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4.1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1.1 景观干扰度指数
4.1.2 景观脆弱度指数
4.1.3 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构建
4.1.4 评价标准
4.2 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4.3 空间相关性分析
4.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4 小结
第五章 渭-库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1 绿洲景观生态安全组分识别与模型建立
5.1.1 “源地”的识别
5.1.2 阻力面的建立
5.1.3 生态廊道的识别
5.1.4 生态节点的识别
5.1.5 生态功能分区的划分
5.2 绿洲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5.2.1 生态安全网络构建
5.2.2 绿洲景观格局优化策略建议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58503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3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述
2.2 数据源与预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渭-库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3.1 选取与计算景观格局指数
3.1.1 斑块类型尺度水平指数
3.1.2 景观类型尺度水平指数
3.2 景观指数分析
3.2.1 斑块类型尺度水平指数分析
3.2.2 景观类型尺度水平指数分析
3.3 渭-库绿洲景观格局变化
3.3.1 土地利用转移状况
3.3.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4.1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1.1 景观干扰度指数
4.1.2 景观脆弱度指数
4.1.3 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构建
4.1.4 评价标准
4.2 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4.3 空间相关性分析
4.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4 小结
第五章 渭-库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1 绿洲景观生态安全组分识别与模型建立
5.1.1 “源地”的识别
5.1.2 阻力面的建立
5.1.3 生态廊道的识别
5.1.4 生态节点的识别
5.1.5 生态功能分区的划分
5.2 绿洲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5.2.1 生态安全网络构建
5.2.2 绿洲景观格局优化策略建议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58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75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