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初期土壤有机碳物理稳定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6 00:02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乡土针叶树种,其分布面积位居全国针叶林面积之首。因马尾松常分布在低山丘陵以及村民居住地区,会频繁受到人类干扰和破坏,进而导致其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骤减、生态功能退化等后果。因此,对马尾松低效林进行结构及功能的优化、恢复改造势在必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反映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团聚体对土壤中有机碳起到闭储、阻隔作用,使土壤有机碳不易被分解破坏。因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决定土壤有机碳物理稳定性。本研究对实验区域的马尾松低效林进行两种模式的改造:一是对一个面积约8 hm2的马尾松低效林地全面皆伐,采用团块状镶嵌式混交模式,构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工生态系统;二是采用皆伐式不同大小面积林窗干扰,团块状镶嵌式改造低效低产人工林地,形成针阔混交林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分析、测定及对比试验区各样地所采样品的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团聚体相关指标,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状况的改造方法。本文通过探讨低效林的不同改造方法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在建设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型人工林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低效林改造研究现状
1.1.1 低效林的概念
1.1.2 低效林的成因
1.1.3 低效林的改造措施
1.2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有机碳的难降解性
1.2.2 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机制
1.2.3 土壤生物学机制
1.3 土壤孔隙度、容重及团聚体研究概况
1.3.1 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容重研究进展
1.3.2 土壤团聚体研究概况
2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内容与方法
2.3.1 实验区域的基本情况与样地设置
2.3.2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2.3.3 计算方法
2.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改造方式下各样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差异情况
3.2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
3.3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有机碳物理稳定性差异情况
3.3.1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团聚体质量平均直径(MWD)分布特征
3.3.2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分布特征
3.3.3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SD)分布特征
3.3.4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表层(0-20cm)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
3.3.5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分布与土壤可蚀性及土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物理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各样地中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4.2 不同改造措施初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及土壤可蚀性与对照样地的差异
4.3 林窗面积大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MWD、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
4.4 不同改造措施对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5 各改造措施对土壤中有机质的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74405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低效林改造研究现状
1.1.1 低效林的概念
1.1.2 低效林的成因
1.1.3 低效林的改造措施
1.2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有机碳的难降解性
1.2.2 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机制
1.2.3 土壤生物学机制
1.3 土壤孔隙度、容重及团聚体研究概况
1.3.1 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容重研究进展
1.3.2 土壤团聚体研究概况
2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内容与方法
2.3.1 实验区域的基本情况与样地设置
2.3.2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2.3.3 计算方法
2.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改造方式下各样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差异情况
3.2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
3.3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有机碳物理稳定性差异情况
3.3.1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团聚体质量平均直径(MWD)分布特征
3.3.2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分布特征
3.3.3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SD)分布特征
3.3.4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表层(0-20cm)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
3.3.5 不同改造措施下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分布与土壤可蚀性及土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物理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各样地中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4.2 不同改造措施初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及土壤可蚀性与对照样地的差异
4.3 林窗面积大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MWD、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
4.4 不同改造措施对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5 各改造措施对土壤中有机质的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74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97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