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30 15:25

  一、包容性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应然逻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得不面临的两大难题,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平衡一直以来是人类世代追求的理想目标。包容性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增长和贫困认识的深化,正式见于亚洲银行2007年提出的“包容性增长”一词,强调增长要体现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并更为百姓所认同。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理念,具有其内在鲜明的特色:核心是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包括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增长共享;基本内涵包括机会平等的增长、共享式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增长三个维度;发展理念强调实现从“物本经济主义”向“人本经济主义”的转变。包容性发展是指要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合理地共享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成果的一种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包容性发展不能简单地视作一个时髦名词的语词转换,而更深层次的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发展思维和发展战略,或者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范式。

  作为人类在反思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困境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理所应当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首先,它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主张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增长共享,内在地体现出其人本主义的发展理念、全面协调的发展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其次,它也是应对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劳资纠纷、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暴力拆迁、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等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呈现井喷态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也随之日益凸显,传统的社会控制模式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无效,政府社会治理的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国内日益丛生的社会矛盾和日益高涨的社会治理压力,总结借鉴国外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做法,包容性发展便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应然选择。

  二、可持续社区:包容性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性选择包容性发展理念不仅仅是道义的要求,而且也是城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的包容性发展要实现城市和城郊、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承担了城市社会发展和基层民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本职能。围绕如何实现城市社区的可持续治理,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y)理念源于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对环境和人际关系影响的一种尝试性的超越,更体现了人们对于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的一种实践。可持续社区与以往社区治理模式的一大区别在于它的“可持续能力”(sustainability)。根据美国国家环境委员会(NCE)报告,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保持未来环境容量的策略,充满乐趣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消耗自然资源”。另外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认为“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通过提高生产潜力和保证所有人平等的机会来满足人类的需求”。此外可持续社区理念的产生还受到社群主义的影响,主张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人际交往和形成公民社会。总的看来,可持续社区理念倡导一种人人参与社区建设、发展机会均等、发展成果共享、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

  我国的社区是从单位制和街居制演化而来,虽然历经数次改革,但还是遗留了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委会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无法很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需求;第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区别开来,造成了农民工群体和外来流动人口社区融人的困难;第三,建立在地域和户籍基础上的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使得大量外来人口和务工人员被人为地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第四,传统的信息沟通机制无法有效的表达、整合和反映广大基层民众的意见和要求,造成许多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第五,社区管理组织的地位长期被忽视,缺乏组织、人员和资金支持,无力承担日益沉重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所有这一些状况都反映了现实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很难与当前城市社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适应,期待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可持续社区治理理念无疑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应,需要实现治理理念、组织架构、治理机制、治理方式、治理评估、治理绩效等方面全方位的转变。

  三、社区文化建设: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软实力,它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潜移默化地形塑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l 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地域内人们各方面行为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社区文化可以营造社区精神,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力和社区居民综合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社区发展意义重大。城市社区文化主要是由精神要素、物质要素、语言文字要素、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会自治六大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可能使社区文化系统无法有效地运转和发挥功效。由于受传统政府政绩观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或者被摆在最无关紧要的位置。这与当前所倡导的包容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可持续社区的治理理念格格不入,也无法有效地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当前而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是社区居民日常休息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丰富日常生活、陶冶身心和提升自身素质的理想场所。

  当前我国一些城市社区缺乏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设施不配套、老化、无人管理维护现象十分突出。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层面的设施普遍不足,只有35.7%的社区拥有卡拉OK场所,拥有公园和广场的社区分别只占到24.7%和20.5%。大部分社区没有书店和电影院等精神文化品味更高一层的文化设施,只有l3.7%和l0.3%的社区拥有书店和电影院;1.7 、7%和8.7%的社区建立了美术馆、体育馆和游泳馆这些耗资巨大的文化场所。

  第二,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僵化,无法适应社区现实发展的需要。社区居委会、党组织和团组织作为社区社会管理的重要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社区日常管理事务。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居委会俨然成为“二政府”,财政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部门,其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由于人员、资金等种种限制和日常事务的烦扰,也很难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方面的建设。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基层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认同,回答“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只占到16.2%。此外,受传统片面政绩观和考核标准的影响,不容易展现政绩的文化领域往往被忽视。

  第j,笔耕文化推荐期刊,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组织、人员和资金支持,发展步履维艰。当前许多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基本架构不健全,居委会、党委和团组织影响力较小。居委会工作人员多为离退休干部,缺乏专门的社会工作人员,在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精力存在缺陷,日常管理很不科学和不规范。此外,居委会日常运作都依靠上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政府下放大量社会管理事务的同时而没有划拨款项,形成许多无资金的委托,出现了“社区期望/资金鸿沟”。这些都造成了社区日常文化建设的困难。

  第四,社区居民缺少日常交往,社会关系支持网络闭塞。社会支持网络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条件之一,它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兴起,使得人们由传统的面对面的“单位人”变成了背靠背的“陌生人”,人们日常交往显着下降。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当前许多城市社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常交流的机会很少,个人的生活圈子也仅局限于亲戚、老乡和朋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机会和融人程度。而且,这也会影响社区居民志愿主义和参与意识,使得他们缺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如帕特南教授所言,当前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逐渐在流失,人们的志愿和合作精神比上世纪明显降低。这种信任流失导致的最大后果是使整个城市社区变成一盘散沙,一时间很难整合起来。人们逐渐对社区公共事务变得漠不关心,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城市社区的一些合作机制因为缺乏社区居民必要的支持而面临中途失败的危险。

  四、包容性发展理念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代际关系、经济社会与自然之间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共享性、可持续性、人本性是它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基本思想。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要更多地展现出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要将包容性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远远滞后于社区其他方面的建设,严重制约着社区和谐健康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为了有效地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需要,有必要以如下几个方面作为着力点。

  第一,转变治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要从社区管理向社区服务转变,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和人文色彩。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要注意科学规划、合理分类、分阶段实施和方便居民。对此,要确立社区主题文化,科学规划社区整体文化建设工程,注意各项目的协调配 套和地域合理分布;合理划分不同的目标群体,将高雅文化和日常文化、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籍贯、不同教育水平人群的需要;注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阶段性和居民需求的层次性,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规范文化和价值文化合理划分到社区文化建设整体工程的不同项目中,按照前期、中期和后期有序地实施;社区的一切文化建设最后都要落脚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上来,要本着方便居民的原则,特别是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日常需要。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和物质保障。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滞后的一大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尤其是组织、人员和资金方面,需要来自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一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出台一系列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努力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在整个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资金短缺是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头等问题,理应格外重视。各级上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社区组织的财政支持,设立社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努力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社区治理最后还要落实到人,要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加入社区组织,加大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和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各级基层组织的作用也不容小视,要完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团组织的基本建制、人员架构和工作章程,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带头作用。

  第三,培育现代社区公民,提高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素质和能力。社区公民作为社区的主人,对社区文化建设最有感受和发言权。现代社区居民应该是理性守法、饱含参与热情、关心社区公共事务、同情弱势群体、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良好的现代城市社区公民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公民教育至关重要。公民教育需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另外,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共同学习、模仿和对照,也会无形中发挥形塑人格和提升素质能力的作用。

  第四,加强社区中介组织建设,引导和实现社区自治。社区中介组织作为沟通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桥梁,对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和社区自治意义重大。当前城市社区中介组织无论在人员、规模,还是在影响力和声誉度方面都与理想状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组织等公民自治组织的法律保护和制度化管理,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社区中介组织还要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以自己的行动来加深社区居民的理解和认同,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该组织,努力提升组织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第五,倡导多元价值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是社区居民在心理、情感、价值观等一些主观认识层面上对社区的一种情感依赖和归属,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整个社会的归属和认同。当前社区文化建设要从提升社区总体文化品位,培育诚信、宽容、负责、互助为特征的多元社会价值文化人手,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必须加强社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实守信的社区品牌,增强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培育社区宽容文化,增强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社区责任体系建设,培养负责任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重塑个人伦理和职业伦理;加强社区资本建设,培育社区居民的志愿主义精神和利他品质,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互相帮助,形成理想社区。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但是与当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还十分滞后,制约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和共享成果,顺应了科学发展观和时代潮流,对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因此,结合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加快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满足城市居民日常需要,提升城市总体文化品位和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编号:4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