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浅谈工程技术论文的撰写方法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4-07-24 12:36
  信息来源:

  1.前言撰写工程技术论文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经常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常还是考核工程技术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工程技术论文与其它科研性论文不同,它是由广大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工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并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规律或问题解决的方法撰写成的文章。

  工程技术论文隶属应用科学的范畴,就单篇文章而言,可能对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众多普通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成果的积累,将是工程技术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工程技术论文的来源和特点2.1工程技术论文的来源工程技术论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现有工程项目实践的技术总结,另一种是对某类新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的前瞻性的预见。

  工程项目一般包括立项、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各阶段,在各阶段均有大量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可以归纳总结,工程技术总结可以涵盖上述各阶段。优秀的工程技术总结就应该转化为一篇工程技术论文,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因此,工程技术论文大量来源于成功的工程技术总结。

  科研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将科研成果-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是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而一般科研人员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对于工程实践的认知度却远不及长期工作于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应当承担起对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判断并预见其可行性的责任。这种判断和预见也可以转化为工程技术论文。这种判断和预见也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这类论文应对今后如何实施或实施的可行性提出指导性意见。

  2.2工程技术论文的特点与其它科研类论文相比,工程技术类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和时效性强。

  (1)实践性强

  其它科研类论文更多的是注重理论分析和研究,并辅之以大量的科学试验,常常是先有命题再有研究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先因后果”的模式。而工程技术论文所叙述的规律或方法均来源于实践,都是经过工程建设实践所检验过的并获得成功或得到经验教训的,是一种“先果后因”的模式,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提及的规律、经验或方法能够在其它类似工程中重复使用。

  (2)时效性强

  工程技术论文是应用科学在工程范畴内的产物,它也具有应用科学的典型特征,这就是时效性强,可持续时间短。这种成果总是针对某个技术发展阶段的,在这个阶段,这种技术成果是新颖的,但很可能在下一个阶段就未必是新颖的了;在这个阶段,这种技术方案或方法是合理的或是最合适的,但过了这段时间也许就有新的技术可以取代它。

  3.工程技术论文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工程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工程技术理论日益丰富,体系日益完善。但随着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已有工程技术理论和体系始终无法完全满足建设发展步伐的要求,特别是许多现场的实际经验没有能够及时的补充到现有的技术理论和体系中来。

  在实际工作中,至今仍有工程技术人员越老越吃香的说法,这在充分肯定工程建设或生产实践领域实际经验的重要性的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工程技术实践理论研究的滞后性。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获得的宝贵经验仅停留在口头而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也造成了在工程建设实践领域问题的重复发生和解决,造成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工程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对于工程技术领域科学理论和体系的建立及更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化的重要手段就是撰写工程技术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是工程技术理论化的基础,只有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工程技术论文的撰写,运用它们进行成果推广、信息交流,工程技术才能有长足的进步发展,工程技术才能不断有所创新。

  4.如何撰写工程技术类论文4.1命题的选择(1)命题选择方式

  工程技术论文命题的选择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面的方式,另一种是点的方式。所谓面的方式,就是对整个工程项目活动进行宏观总结,笔耕论文新浪博客,它的着眼点是广度。而所谓点的方式就是对工程建设实践中某个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挖掘、钻研,它的着眼点是深度。从工程技术论文撰写角度而言,面的方式和点的方式都是可行的。但一般对于常规项目可以考虑以面的方式来命题论文,而对于新技术项目则建议考虑选取多个研究点撰写多篇论文。

  追求论文命题的新颖性通常也是命题选择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命题的新颖性不应完全体现在命题内容的新颖,对于已有论文的命题或许换一个角度观察,它所体现的问题也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撰写论文时,在追求命题新颖性之上的更硬度注重探讨的问题和内容是否具有新颖性。
本文来自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编号:6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6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2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