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数控一代产品升级与有组织创新——以泉州数控一代创新工程为案例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数控一代产品升级与有组织创新——以泉州数控一代创新工程为案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围绕数控一代创新工程的实践,以泉州市数控装备升级换代为案例,在创新治理的框架下,讨论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合作而产生的新一代有组织创新模式。通过分析,说明数控一代创新工程在用户市场强大需求的拉动和研发机构有效技术推动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少量政策资源撬动广泛的市场资源投入,调动了企业、研发机构、行业中介、金融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了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克服各种障碍,主动接受关键共性技术,该案例是推广制造业共性技术扩散的成功范例。同时,在总结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查找存在的不足,为更好地推进制造业广泛升级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数控一代 共性技术 技术扩散 创新治理 有组织创新
【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2015-ZD-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1524015,7120311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60109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6JDGC011) 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子项目(20153000181)
【分类号】:F426.4;TG659
【正文快照】: Upgrade and Organized Innovation of China’s NCGeneration Products:A Case Study in Quanzhou City魏峰1,2,周源2,薛澜2(1.中国工程院,北京100088;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Wei Feng1,2,Zhou Yuan2,Xue Lan2(1.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Beijing100088,C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共性技术的特征[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2期
2 ;共性技术的定义[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2期
3 ;共性技术与其他技术名词的区别与关系[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2期
4 ;共性技术分类[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2期
5 翁重;丁玉苗;杨金纯;董奎勇;胡发祥;;发达国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机制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启示[J];纺织导报;2012年07期
6 ;九类化工共性技术将重点推广[J];宁夏化工;1997年04期
7 阳尧璋;高技术与机械基础共性技术关系的再认识[J];煤炭技术;2000年06期
8 戴柏林;郭宏;王志刚;;浅论质量共性技术及质量共性技术文件[J];环境技术;2008年06期
9 丁玉苗;翁重;杨金纯;董奎勇;胡发祥;;我国纺织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机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下)[J];纺织导报;2012年06期
10 王娟;;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J];粉末冶金工业;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广岭;;政府、企业与共性技术创新[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2 栾春娟;;共现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测度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戴柏林;郭宏;王志刚;;浅论质量共性技术及质量共性技术文件[A];2008第六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密;;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路径选择——层次结构框架下的共性技术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建民;赵瑞波;;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创新联盟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6 栾春娟;;技术相关度测算及其应用探索[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魏振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A];北京市物资流通协会2010年理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纪珍;共性技术的事该谁干[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彭兴庭;共性技术研发还需市场机制[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任丽梅;推进共性技术创新和应用[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鹏;蓝闽波:产业创新应向共性技术要效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5 记者 黄铮;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共性技术”[N];联合时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滕继濮;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企业做不了的,我们来做[N];科技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瞿剑;共性技术:转制后如何面对?[N];科技日报;2000年
8 瞿剑;解开转制院所的共性技术“心结”[N];科技日报;2003年
9 彭兴庭;企业才是共性研发主体[N];中国企业报;2007年
10 顾骅珊;共性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前瞻[N];嘉兴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邹樵;共性技术扩散机理与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秀峰;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郑月龙;基于演化博弈论的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易将能;区域创新网络与共性技术研发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于忠海;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平台的运行机制与绩效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王新立;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网络系统共性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张淼;大规模产业转移过程中产学研创新体系再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洁;共性技术的价格机制及定价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宋丽雪;GPS专利分析的共性技术识别及扩散演化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方荣贵;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共性技术供给模式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敏艳;基于共性技术扩散与吸收的创新网络同步问题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5 舒亮亮;复杂产品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成本分担协调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黄海洋;产业共性技术资助计划的组织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邓衢文;基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共性技术扩散机制[D];清华大学;2010年
8 胡艳果;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9 吴晓东;基于共性技术的产业技术路径控制能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田军;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数控一代产品升级与有组织创新——以泉州数控一代创新工程为案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39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