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建筑业有效竞争分析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4:14
本文关键词:区域建筑业有效竞争分析与评价研究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拉动高速增长的建筑业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时代,使得建筑市场的竞争表现地更加激烈,有效竞争不足,各区域建筑业的发展呈现出差异较大的现象。有效竞争是建筑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后最为合理的竞争状态,因此,对建筑产业的有效竞争进行研究有利于为建筑业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基于有效竞争理论,并结合建筑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对建筑业有效竞争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探索;其次,依据产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标准和决定因素模型,并结合建筑业有效竞争的含义采用专家调查法构建建筑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三类的11个指标,通过比较产业竞争的评价方法,选择建筑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模型;再次,结合已构建的建筑业评价指标体系从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角度对其有效竞争状况进行静态分析,接下来运用GRA-DEA模型从市场绩效角度对建筑业有效竞争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对区域的有效竞争状况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识别出区域建筑业实现有效竞争的优劣势;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及部分区域建筑业2000-2014十五年的有效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之前的定性分析结果进行检验。最后针对建筑业有效竞争评价结果中存在的不足与各地区的差异性,结合制约其有效竞争的主要因素,从整体和区域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其改进的对策,实现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 有效竞争 主成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2-13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3-17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13-15
- 1.3.2 研究方法15-17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17-23
- 2.1 相关理论17-19
- 2.1.1 有效竞争理论17
- 2.1.2 产业组织理论17-18
- 2.1.3 规模经济理论18-19
- 2.2 建筑业有效竞争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19-20
- 2.2.1 建筑业有效竞争的内涵19
- 2.2.2 建筑业有效竞争的影响因素19-20
- 2.3 基本方法20-23
- 2.3.1 GRA灰色关联分析法20
- 2.3.2 DEA数据包络分析法20-21
- 2.3.3 主成分分析法21-23
- 3 建筑业有效竞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选择23-41
- 3.1 建筑业有效竞争影响因素分析23-31
- 3.1.1 有效竞争的评价标准23-24
- 3.1.2 产业有效竞争决定因素模型24-25
- 3.1.3 建筑业有效竞争影响因素的确定25-31
- 3.2 建筑业有效竞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36
- 3.2.1 指标选择的原则31-32
- 3.2.2 指标的选取32-33
- 3.2.3 指标含义33-36
- 3.3 建筑业有效竞争评价方法36-41
- 3.3.1 评价方法概述36-38
- 3.3.2 主成分分析评价法38-41
- 4 区域建筑业有效竞争的分析与评价41-75
- 4.1 市场结构分析41-52
- 4.1.1 市场集中度41-44
- 4.1.2 经济类型结构44-46
- 4.1.3 进入和退出壁垒46-49
- 4.1.4 产品差异化49-51
- 4.1.5 规模经济51-52
- 4.2 企业行为分析52-57
- 4.2.1 价格行为52-54
- 4.2.2 非价格行为54-55
- 4.2.3 兼并重组行为55-57
- 4.3 基于GRA-DEA的市场绩效分析57-64
- 4.3.1 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57-59
- 4.3.2 GRA模型结果分析59-61
- 4.3.3 基于DEA的规模绩效和技术绩效分析61-64
- 4.4 区域建筑业实现有效竞争的优劣势分析64-65
- 4.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建筑业有效竞争评价65-75
- 4.5.1 综合检验过程65-72
- 4.5.2 检验结果分析72-75
- 5 实现区域建筑业有效竞争的对策75-81
- 5.1 实现建筑业有效竞争的路径分析75-76
- 5.2 整体建筑业有效竞争实现对策76-79
- 5.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76
- 5.2.2 合理化规模结构76-78
- 5.2.3 高度化技术水平78-79
- 5.3 区域建筑业有效竞争实现对策79-81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81-83
-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81-82
- 6.1.1 研究结论81-82
- 6.1.2 创新之处82
- 6.2 进一步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89
- 附录89-101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101-103
- 致谢103
本文编号:725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72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