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试验的“十三五”中国能源强度情景预测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正交试验的“十三五”中国能源强度情景预测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强度 多元回归分析 正交试验 极差分析 方差分析
【摘要】:基于1990—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法构建了中国能源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总数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将正交试验法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对"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能源强度发展进行情景预测及相关路径规划。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总数增加和能源结构优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上升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促进作用。对2016—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的发展路径进行情景预测,其中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最低可降至0.477吨标准煤/万元。最后,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多元回归分析 正交试验 极差分析 方差分析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常规油气开发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影响”(13&ZD159)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1研究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1]。能源强度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最重要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2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3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4 符冠云;郁聪;熊华文;;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启示[J];中国能源;2012年03期
5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7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8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9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10 林艳君;冯春萍;;浅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能源;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冬宜;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全球214个国家应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岳辉;河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分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9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92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