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燕赵都市报》2011年-2013年时评版特征和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5 20:15

  本文关键词:《燕赵都市报》2011年-2013年时评版特征和问题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燕赵都市报 时评 特征 问题


【摘要】:时评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的一种评论文体,因其时效性强,注重评论的思想性与指导性,因此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以市民为主要读者的都市报为这次“时评热”的勃兴提供了最广泛的受众基础与最宽松的言论平台。《燕赵都市报》在中国都市报影响力中名列前茅,并于2003年创建时评版面,已有十余年时评报道经验,在河北本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以《燕赵都市报》时评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及版面的深入分析,总结出《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报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本报未来时评版的更好发展提出有益启示。 本文摒弃了以往对都市报新闻时评零散、单一的研究方法,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的量化研究对《燕赵都市报》近三年时评版进行了内容分析。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背景及发展现状。第二、三部分,通过整体分析和个案举例相结合的方式对《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特征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部分,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为《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更好发展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期对其有所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燕赵都市报 时评 特征 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3
  • 第1章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产生背景与报道现状13-22
  • 1.1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产生背景13-17
  • 1.1.1 中国新闻时评的起源与第三次“时评热”13-14
  • 1.1.2 都市报新闻时评成为第三次“时评热”的主力军14-17
  • 1.2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发展历程及报道现状17-22
  • 1.2.1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与发展17-18
  • 1.2.2 《燕赵都市报》的言论版面构成18-20
  • 1.2.3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报道现状20-22
  • 第2章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主要特征22-29
  • 2.1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内容特征22-27
  • 2.1.1 时评版出版频次高,且出版量较为均衡22
  • 2.1.2 选题广泛,凸显民生化倾向22-24
  • 2.1.3 时效性强,及时引导舆论走向24-25
  • 2.1.4 对事件进程与结果进行跟踪评论25-26
  • 2.1.5 评论语言力求平民化26-27
  • 2.2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版面特征27-29
  • 2.2.1 位于报纸 A02 版次,突显时评价值27-28
  • 2.2.2 根据报道需要,灵活调整栏目设置28-29
  • 第3章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45
  • 3.1 异地监督盛行,本地化时评乏力29-30
  • 3.2 时评同质化严重,独家言论稀缺30-36
  • 3.3 时评缺乏深入调查,准确性与指导性不足36-37
  • 3.4 时评唯“一家之言”,局限多元观点的表达与公民参与37-39
  • 3.5 商业广告侵占时评版版面资源39-41
  • 3.6 表现形式单一,不利于观点的有效传播41-42
  • 3.7 新媒体传播形式大于内容,缺乏与读者的有效互动42-45
  • 第4章 《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改进思路与措施45-59
  • 4.1 对办报理念与编辑机制方面的改进建议45-49
  • 4.1.1 以社会效益为主导,保证时评版的版面数量及容量45
  • 4.1.2 构建专业时评作者群、开设时评专栏,打造版面特色与深度45-47
  • 4.1.3 建立时评记者机制,使时评更具现实性与指导性47-48
  • 4.1.4 理性筛选时评稿件,给予时评作者合理稿酬48-49
  • 4.2 对时评版文章内容与编辑方式方面的改进建议49-55
  • 4.2.1 以服务本地市民为出发点,增加本地化时评视角49-50
  • 4.2.2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原则,让时评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50-51
  • 4.2.3 加强评论的多元化表达,扩大公民言论空间51-53
  • 4.2.4 加强图片与图表的应用,提高观点表达效果53-55
  • 4.3 对时评版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改进建议55-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洋;;《京华时报》“云报纸”的突破与创新[J];传媒;2013年02期

2 周英杰;当前报刊时评的三大“硬伤”[J];青年记者;2004年08期

3 乔静;范磊贤;;巧用图表为地方新闻报道增色[J];青年记者;2006年16期

4 J·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年03期

5 周萃,董天策;社会转型与时评勃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6 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J];新闻大学;2002年03期

7 孙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都市报的产生及其实质[J];新闻大学;2003年04期

8 席文举;二十一世纪的都市报[J];新闻战线;2000年12期

9 赵振宇;;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J];新闻战线;2006年11期

10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J];艺术广角;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君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邓辉林;新时期报纸时评运行规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38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038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d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