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开明国语课本》的出版与现代教育语境下的“儿童化”体现

发布时间:2017-10-21 20:20

  本文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的出版与现代教育语境下的“儿童化”体现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转型 教科书的变革 《开明国语课本》 儿童的发现 现代教育语境


【摘要】:社会的巨大变迁必然带来在其现有体制内生存的教育制度的转型,而教育制度与观念的转变也必然带来承载教育内容的教科书的转变。晚清至民初的社会巨变对教育制度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伴随着教育方针的制定、学校制度的变革、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教科书革命也应时而起,逐步在刚刚脱离封建帝制的共和政治国家的启蒙的地平线上确立起全新的文化标准。新式教育的施行,使得各种新式教科书的出版也变得紧迫,对儿童教科书而言亦是如此。本文主要以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为研究内容,主要通过《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时代背景(晚清至民初的社会巨大变迁所带来的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科书的变革)、《开明国语课本》的出版机构(开明书店的教科书编写及其所坚持的现代文化启蒙理念)、《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者(叶圣陶在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及其语文教材的编辑理念)等几个方面的铺垫,来探讨在现代教语境下产生的《开明国语课本》所体现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其课本主体最密切相关的“儿童化”理念。
【关键词】:教育转型 教科书的变革 《开明国语课本》 儿童的发现 现代教育语境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39.29;G62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绪论6-9
  • 一、研究背景6-8
  • 1. 研究问题6-7
  • 2. 研究的理论意义7
  • 3. 研究的现实意义7-8
  • 二、研究综述8-9
  • 第一章:《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时代背景——社会变迁9-16
  • 一、晚清至民初时期中国教育制度的转型9-14
  • 1. 晚清社会变迁与教育转型10
  • 2. 晚清至民初时期的教育改革10-14
  • 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11-12
  • 2.2 “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2-13
  • 2.3 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3-14
  • 二、清末民初教科书的改革14-16
  • 第二章:开明书店与《开明国语课本》的出版16-20
  • 一、开明书店的现代“文化启蒙”理念16-18
  • 二、开明书店的教科书出版18-20
  • 1. 中学教科书的出版18-20
  • 2. 小学教科书的出版20
  • 第三章:叶圣陶与《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20-22
  • 一、叶圣陶在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20-21
  • 二、叶圣陶的教材编写理念21-22
  • 第四章:《开明国语课本》“儿童化”的体现22-35
  • 一、我国“儿童观”的历史发展22-23
  • 1. 古代至晚清时期的“儿童观”22
  • 2. “五四”时期的“儿童观”22-23
  • 二、我国儿童读物的出版历程23-25
  • 三、《开明国语课本》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的“儿童化”体现25-35
  • 1. “儿童化”的白话文口语26-31
  • 1.1 “儿歌式”韵律26-27
  • 1.2 “儿童式”语汇27-28
  • 1.3 “儿童式”修辞28-29
  • 1.4 “儿童化”思维29-31
  • 2. “儿童化”的价值理念31-35
  • 结语35-37
  • 注释37-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琳;;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纪健生;;一位真学者的文化自信——读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琼;;论文化历史及时代背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谌莉文;;委婉话语审美意义的认知阐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徐青;;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年06期

6 汪玮嘉;;从“御宅族”一词看中日文化的差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莫琼;;“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解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8 杨欣;;语言与文化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9 朱敏会;;浅析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李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政治隐喻的主观性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5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075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