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众筹网众筹出版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9:16

  本文关键词:众筹网众筹出版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众筹网 众筹出版 出版模式 问题与对策


【摘要】:众筹出版即大众筹资出版,它是“互联网+出版”的一个产物,也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社交媒介融合的一个产物。一般来说,出版项目发起人、出版项目投资者和众筹出版平台三者构成众筹出版的三方主体。开放、低门槛、互动、营销等特点使众筹出版模式区别于传统出版模式。因此,众筹出版在国内虽然只有短短5年的发展,但一大批优秀的众筹出版平台和众筹出版项目已经在业内诞生。其中,众筹网平台为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本文将以众筹网平台为切入口,研究国内众筹出版模式的发展和运营情况,具体来说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将重点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国内外众筹的研究现状、关于众筹出版的概念界定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运用PEST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我国众筹出版平台发展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第三章将众筹网众筹出版的基本模式作为研究重点。第一,厘清了三方主体的相关定义和主要职责;第二,从众筹出版项目发起阶段、资金众筹阶段、图书执行阶段、项目反馈阶段四个阶段分析了众筹网众筹出版的运行机制;第三,从三方主体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各自在众筹出版模式中的赢利点。第四章将众筹网众筹出版跟传统出版模式相比较,总结出众筹网众筹出版模式的四个特征,即低门槛性、社交性、营销性和灵活性。其中,低门槛特征解决了出版资金问题,社交性特征彰显了读者主体地位,营销性特征提高了众筹图书的销售业绩,灵活性特征体现在众筹出版项目回报方式的多样上。第五章结合众筹网众筹出版的发展现状,反思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一是作为综合性的众筹平台,在众筹出版专业板块的打造上仍需努力;二是众筹出版项目的创意性还有待挖掘;三是营销模式的单一化问题;四是大众众筹理念和市场信用的落后;五是相关众筹法律法规的空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给予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一方面要线上线下结合,融合传统出版;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挖掘创意项目、完善营销模式;第三方面,众筹网平台还要积极推动外部保障机制的改善,如大众众筹理念的推广、信用体系的改善和众筹法律保障的落实等。只有向内求变、向外求新,众筹网众筹出版才能赢得突围,求得更大的发展。结语部分展望了国内众筹出版的未来发展,认为国内众筹出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国内众筹出版会随着大众众筹理念的深入和互联网金融机制的完善而更加普及。而传统出版,也可借助众筹出版模式完成新时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和蜕变。
【关键词】:众筹网 众筹出版 出版模式 问题与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30.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一、研究缘起10-11
  • 二、研究现状11-18
  • (一)众筹的国外研究现状11-13
  • (二)众筹的国内研究现状13-14
  • (三)众筹出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四)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18
  • 三、概念界定18-21
  • (一)什么是众筹出版18
  • (二)众筹出版的类型18-19
  • (三)与相关出版形式的区别19-21
  • 四、研究方法21-23
  • 第二章 众筹网众筹出版诞生环境PEST分析23-28
  • 一、国际众筹出版发展环境分析23-24
  • (一)相对成熟的公众投资理念23
  • (二)相对深入的众筹出版实践23-24
  • (三)相对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24
  • 二、国内众筹出版发展环境PEST分 析24-28
  • (一)政治环境: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24-25
  • (二)经济环境:粉丝和眼球经济突出25-26
  • (三)社会环境:文化为核心开展营销26
  • (四)技术环境:互联网金融技术繁荣26-28
  • 第三章 众筹网众筹出版的基本模式28-37
  • 一、众筹网众筹出版的三方主体28-31
  • (一)资金需求者:项目发起人28-29
  • (二)资金筹集者:项目投资人29-30
  • (三)资金监管者:众筹出版平台30-31
  • 二、众筹网众筹出版的运行机制31-34
  • (一)出版项目发起阶段32
  • (二)出版资金众筹阶段32-33
  • (三)出版图书执行阶段33
  • (四)出版项目反馈阶段33-34
  • 三、众筹网众筹出版的盈利模式34-37
  • (一)项目发起人的赢利点34
  • (二)项目投资者的赢利点34-35
  • (三)众筹网平台的赢利点35-37
  • 第四章 众筹网众筹出版的主要特点37-41
  • 一、低门槛 : 解决出版资金问题37
  • (一)有梦者皆为项目发起人37
  • (二)注册者皆为项目投资者37
  • 二、社交性 : 彰显读者主体地位37-38
  • ( 一 ) 作者和读者的社交互动37
  • (二)读者与平台的社交互动37-38
  • ( 三 ) 读者与读者的社交互动38
  • 三、营销性 : 提高图书销售业绩38-39
  • ( 一 ) 传统营销 : 发布项目讯息38
  • ( 二 ) 文化营销 : 激发受众情怀38-39
  • ( 三 ) 趣味营销 : 制造传播话题39
  • 四、灵活性 : 项目回报设置多样39-41
  • ( 一 ) 实物回报 : 高于图书价值本身39
  • ( 二 ) 精神回报 : 增加投资人归属感39-41
  • 第五章 众筹网众筹出版的问题与对策41-49
  • 一、众筹网众筹出版发展的问题41-43
  • (一)非专业性平台,,限制众筹出版规模41
  • (二)缺乏项目创意,影响众筹出版品牌41-42
  • (三)营销模式单一,不利平台持续发展42
  • (四)大众理念僵化,众筹市场信用脆弱42
  • (五)政策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保障空白42-43
  • 二、众筹网众筹出版发展的建议43-49
  • (一)线上线下结合,融合传统出版43-44
  • (二)设计创意项目,吸引大众投资44
  • (三)完善营销模式,落实服务项目44-45
  • (四)宣传众筹理念,完善信用体系45-47
  • (五)解决法律风险,实现三方共赢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定友;;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模式设计原则[J];中国出版;2009年06期

2 刘茂林;;粗剪:一种开放的数字出版模式[J];编辑之友;2010年11期

3 邓吉忠;策划本位制一种理想的出版模式[J];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03期

4 唐峻山;;教辅之痛:从中兴走向衰落——关于一种成功教辅出版模式的思考[J];中国出版;2006年11期

5 ;探索蓝海 研讨数字出版模式及实践[J];出版参考;2008年31期

6 王勇安;贺宝勋;;论移动定制教育出版模式的建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05期

7 张洋;;数字出版模式中的编辑定位与职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方卿;周洁;;关于数字出版模式的思考(二)——技术创新主导[J];中国出版;2011年19期

9 韩晗;;消费语境下的文艺生产、期刊出版与畅销经验——以1937年前后上海地区期刊出版模式为支点的史料研究[J];现代出版;2011年06期

10 郜书锴;;数字出版新模式与经济学分析[J];东南传播;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革成;;中小学音像电子教学资源网络出版模式的探索[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9辑)[C];2010年

2 彭文波;赵晓芳;;国际出版商数字化“变脸”[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3 刘彤;孙丽达;王小唯;潘启树;;开放存取——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A];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贾健莹;;浅析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模式的转[A];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玲;康鲁豫;;数字时代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新的出版模式[A];第7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经营与发展论坛文集[C];2007年

6 白国伟;;数字出版对发行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A];“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出版物发行工作”论文集[C];2011年

7 荆志伟;常暖;刘国正;姜秀新;李春梅;;我国中医药期刊开放存取(OA)出版模式的思考[A];机制创新·合作共赢——第8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黄婧;颠覆传统出版模式 时代出版如何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李鸣;转型关键期,出版模式求变[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受访人 曼迪·希尔 Mandy Hill 牛津大学出版社全球学术出版总监 采访人 李丽 商报记者;出版模式选择取决于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4 蒋泥;“眼球经济”时代畅销小说出版模式新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5 商报记者 王东;海内外同期出版模式渐兴[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编译 王悠然;学术期刊转向非营利性出版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陈旷;科学社“报告出版模式”日益成熟[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顾文豪;文化的窘境[N];中国经营报;2014年

9 李静;这种知识管理为何失灵[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10 张超;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模式[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红;众筹网众筹出版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陆希宇;调查报告:中信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数字出版模式[D];云南大学;2016年

3 武利军;高校教辅数字出版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东阳;80后作家的出版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高圆;传统少儿出版社数字出版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叶磊;“湿式”出版模式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陆佳裔;一本刊物和一个品牌—《读库》出版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2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082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