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全面抗日前夕《独立评论》的抗战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5 06:01

  本文选题:《独立评论》 切入点:抗战舆论动员 出处:《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1932年5月22日,《独立评论》由胡适等现代知识分子创刊于北平,作为一份政论刊物,“以言立世、以言救世”不仅是实现报纸作为“社会雷达”的方式和手段,更是《独立评论》的办刊宗旨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综其所刊载的244期文章来看,无论是为内政建言还是为外交献策,《独立评论》始终呼应着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和民族主义的社会思潮。在这一过程中,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不仅践行着报人的基本职责——作为舆论领袖引导社会认知,更以社会精英的姿态履行着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擎起舆论之大旗,为探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摇旗呐喊。本文将从媒介如何进行舆论动员的角度,分四章对民族危机中报刊进行战争舆论建构做一探讨。 第一章首先对“舆论”和“抗战舆论”的概念进行界定,以便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学理的支撑和基础。文章选取了目前学界关于舆论传播较为权威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将舆论定义为“现代知识分子在《独立评论》上自主发表的关于抗战的各种言论和意见的综合”。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了抗战舆论动员的含义,在内容上,抗战舆论动员主要表现为《独立评论》在内政外交两方面的舆论表述,在形式上,则体现为《独立评论》作为学人论政的舆论平台所构建的“公共空间”。 第二章旨在厘清抗战舆论动员需要的基本条件。文章从舆论传播过程的角度,剖析舆论动员需要具备的要素,即:舆论领袖、大众传播媒介、民意。文章在分别论述三者涵义的基础上指出,舆论动员是三者共同发生作用的意见传播过程。进而,在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独立评论》的抗战舆论动员时,剖析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舆论领袖的特征,政论报刊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以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政外交的历史环境,以求尽力还原《独立评论》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主要以《独立评论》中的对日言论为文本研究对象,在分析《独立评论》对国共两党以及对日本的舆论表述中,体察其作为政论报刊在国难时期对民族主义情绪的建构和引导,并具体从《独立评论》的舆论领袖与其所聚集起的现代知识分子圈两个方面,考察二者在对民族主义舆论表述中的呼应关系。 第四章则主要从内政方面考察《独立评论》为国家政治、文化建设所做的努力。外敌入侵之下,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群体迫切要求重建社会政治中心,在衡量国内各派势力下,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国民党之上,并为如何重建中心力量积极建言献策。同时,面对传统文化遭遇信仰危机,独立群体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使命感投身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博弈中。 《独立评论》作为一份政论刊物,以其独到的视角、精辟的阐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舆论界、思想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立论始终着眼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对内政外交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从舆论动员的角度考察《独立评论》的抗战言论,强调了其作为媒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相关学术研究也是有益的补充。
[Abstract]:In May 22, 1932, < > independent review by Hu Shi and other modern intellectuals founded in Beijing, a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publication, "said Li Shi, the words" is not onl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ewspaper as "social radar" ways and means, it is the tenet of "independent review" and the duty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 so the comprehensive, published 244 articles, whether it is for home or foreign advice and suggestions, "Independent Review > salvation from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lways echoes and nationalism social thoughts. In this process, with Hu 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beral not only embody the basic responsibilities of journalists -- as public opinion the leader to guide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elites to their intellectual and inherent responsibility -- in the country, the nation on the occasion, held the banner of public opinion, for the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flag From the angle of how media to mobilize public opinion,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s in the press of the national crisis in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concept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public opinion" to define, so that after the exposition provides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paper selects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more authoritative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ubjects, the public opinion is defined as "modern intellectuals in" Independent Review > self published on the various statements and opinions of the synthesis ".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further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ntent, meaning, the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manifested mainly in two aspects > < independent commen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form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that is reflected in the" Independent Review > as intellectuals opinion platform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article from the public opinion process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elements need to have that opinion leaders, the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three pointed out that public opinion mobilization is the three common role in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then, specific to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 > the independent review public opinion mobilization,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 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opinion lea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ress and social change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n 1930s China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in order to try to restore the < > independent review of the history background.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comments on the "Independence Day speech"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ext analysis "Independent Review > of the Kuomintang and to the Japanese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observe it as political press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m in the war period, the two aspects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and the"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n the opinion leaders and gathered, exploring the two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sm in the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interior aspects < > as independent review of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efforts. The invasion under the independent group with Hu 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enter, in the measure of domestic forces, they will hope Yu Guomin on the party, and how to rebuild the central power of positive 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a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uffered a crisis of faith, independent groups engaged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al mission of intellectuals unique sense of the game, the East and the West.
< > independent review a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publication, with its unique perspective, a brilliant exposition in 1930s China public opinion, extensive influence in the circle of thoughts, the argument always focu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at the time, in the course of culture,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put forward many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 >.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dependent re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blic opinion mobilization speech, emphasizing it as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upplement the relevant academic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65;G23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峻;十年一觉才识梦——《独立评论》与二十世纪初知识界[J];书屋;2005年03期

2 田海林,马树华;《独立评论》与抗日救亡[J];民国档案;2000年04期

3 傅长禄;胡适与《独立评论》[J];史学集刊;1990年03期

4 许昌和;材料引用应规范 学术研究当严谨——读黄华文、王一丁先生的《论〈独立评论〉中的教育主张》[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5 马友平;;从《独立评论》解析丁文江的军事文化思想[J];兰州学刊;2006年12期

6 李兴勇;;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紧张关系——以“民主与独裁”之争为考察中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李兴勇;;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紧张关系——以“民主与独裁”之争为考察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黄波粼;;近三十年来国内《独立评论》研究综述[J];民国档案;2008年04期

9 张太原;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10 任重;黎昔非与《独立评论》[J];寻根;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海曙;;缅怀伯父丁文江[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2 韩琦;;论克里奥尔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包胜利;;2006-2009年国内“世界民族研究”综述[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方田;;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堳京汉;;釜山女子大学堳京汉教授致王耿雄先生函[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丁海曙;;学习伯父丁文江[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卓新平;;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在中国[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10 郑汕;;印度民族主义的特征及世界性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小兵(华东师大研究生);自由的吊诡与启蒙的命运[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熊坤新;学术视野下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尼梅;解读“新技术民族主义”[N];电脑报;2004年

4 葛传红;令人忧心的日本民族主义倾向[N];国际金融报;2005年

5 ;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N];南方周末;2005年

6 本报记者 郑固固 专家 辛旗;民族主义与两岸青年的责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7 段芹(自由学人);民族主义:背叛或者守救[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薛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想象的共同体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马立诚;为何不要狭隘的民族主义[N];学习时报;2002年

10 秋风;游走在全球化与商业民族主义之间[N];中国经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熔;《独立评论》的宪政思想[D];重庆大学;2008年

2 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9 金英兰;韩国的社会结构与民族主义[D];上海大学;2012年

10 刘靖华;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义与宗教原教旨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睿;全面抗日前夕《独立评论》的抗战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高洋;从《独立评论》看胡适的自由主义新闻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国梁;近代中国“上轨道”政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禹龙;《独立评论》派对20世纪20-30年代共产主义革命的认知[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5 刘荣争;《独立评论》视野下的知识分子与乡村建设论争(1932-1937)[D];西南大学;2008年

6 金道林;论理性自由主义者的民族情感及其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中平;九一八事变后的知识分子与民族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亚孟;胡适编辑思想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yN萌;独立与诱惑——《独立评论》时期的胡适自由主义思想解读[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叶珉;复兴,还是衰亡?[D];外交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614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614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e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