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之前的交往:阿伦特思想的另一个侧影
本文选题:阿伦特 切入点:现代性 出处:《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人的境况,[美]汉娜·阿伦特,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在一个降神会上,许多人围桌而坐,突然,由于突然降临的某种魔法,他们看到他们中间的桌子消失不见了,以致相对而坐的两个人不仅无法隔开,而且也完全没有什么有形的东西能把他们联系起来。这是《人的境况》一书假想的诡异情形。阿伦特(Hannah Arendt)借此表达了一个隐喻,意在说明:围桌而坐的人和没有桌子的人,具有截然不同的
[Abstract]:Hanna Arendt, translated by Wang Yinl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2009, many people sat around the table at a defiant meeting. Suddenly, as a result of some kind of magic that suddenly came, they saw that the table among them had disappeared and disappeared. So that the two people sitting in opposite positions are not only unable to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each other, but there is nothing tangible to connect them. This is a bizarre scenario in the book "the situation of Man." Hannah Arendt expresses a metaphor. It is intended to show that the person who sits around the table and the person who does not have the table ha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G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宏刚;;浅析阿伦特的宣传观[J];国际新闻界;2012年11期
2 张淳;陶东风;;阿伦特、卡夫卡与极权主义统治的元素[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3 王晓渔;;汉娜·阿伦特,此时此刻[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4 汪海;;站在“行动”的立场上——读阿伦特《人的条件》[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3期
5 陈春文;;阿伦特:20世纪的灿烂女性[J];全国新书目;2010年17期
6 陶东风;陈国战;;关于阿伦特著作翻译的一些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06期
7 康慨;;如果汉娜·阿伦特还活着[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4期
8 陶东风;;《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译本指谬[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10期
9 ;书与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29期
10 孙传钊;;“新”在何处?[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继海;;“不止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人的关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蔡青竹;阿伦特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思郁;阿伦特论马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肖自强邋(本报书评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路径叠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徐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伦特与亚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刘擎 张念;见解和真相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裂缝[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朱亚男;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娟;同情与政治: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颖;公共领域的三重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彦;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之“极权因素”[D];温州大学;2013年
4 李梦莹;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康晓薇;马克思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劳动观之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栾志锋;汉娜·阿伦特行动范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聂阳;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论题的解读和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力元;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安鑫宇;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D];河北大学;2015年
10 刘如霞;回到“行动”本身—阿伦特行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3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64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