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铸就油气物探一流平台——2014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
本文选题: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论文评述 ; 参考:《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4期
【摘要】:2014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共出版6期正刊(161篇)、1期增刊(42篇),合计发表论文203篇。本文对6期正刊按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地震反演与综合分析研究、偏移成像、地震正演模拟、地震地质、岩石物理、综述和非地震等9大类分别进行评述。本年度论文总体呈现中青年、高学历作者占据多数,作者所属单位范围不断扩展,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基金或项目资助的论文显著增加,出版周期稳定在16~18个月等特点。2014年该刊所发表文章客观全面展示了中国油气物探领域科研生产的最新成果,发表论文的质量较高,内容普遍具有创意,基本铸就了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一流平台。最后,笔者针对该刊的现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Abstract]:In 2014, Petroleum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published a total of 161 articles in 6 issues and 42 articles in the first issue of supplement, and 203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otal.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seismic invers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earch, migration imaging,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seismic geology, rock physics,The review and non-seismicity are reviewed respectively.This year's papers are generally young and middle-aged, with the majority of highly educated authors, the range of units to which the authors belong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the number of papers funded by various funds or projects at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publishing cycle is stable from 16 to 18 months. In 2014,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showed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in the field of oil and gas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n China. The quality of the published paper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contents are generally creative.Basically cast oil and gas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of the first-class platform.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journal.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分类号】:G237.5;P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华;;凝集最新科研成果,推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发展——2009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05期
2 云美厚;;汇聚科技创新篇章,引领石油物探方向——2010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5期
3 程金箴;;展示创新成果的园地,促进技术交流的平台——201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年05期
4 李振春;;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5 印兴耀;曹丹平;王保丽;宗兆云;;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流体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6 刘洋;;波动方程时空域有限差分数值解及吸收边界条件研究进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7 伍建;王润秋;魏加明;张晓磊;于骏清;孙立鹏;江勇勇;;可控震源地震数据谐波滤除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8 王德营;李振春;董烈乾;;Shearlet域和TT域联合压制面波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9 陈增保;陈小宏;李景叶;王本锋;马莎;;一种带限稳定的反Q滤波算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10 谢俊法;孙成禹;韩文功;;迭代抛物Radon变换法分离一次波与多次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固澜;贺振华;王熙明;张建军;张彦斌;李飞;;地震波频散效应与反Q滤波相位补偿[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5期
2 周瑞琦;傅恒;徐国盛;丁圣斌;;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3 许新明;刘丽华;陈胜红;姜建;刘贤来;胡坤;王绪诚;高中亮;;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1期
4 王维红;张振;石颖;李莹;;λ-f域抛物Radon变换多次波压制方法[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5 崔旭冉;霍国栋;郑笑雪;;基于累积法理论的弹性阻抗参数提取[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年02期
6 王维红;刘诗竹;裴江云;宋元东;;大庆油田M1井3D VSP成像方法与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1期
7 谢春辉;雍学善;杨午阳;周春雷;王洪求;张闻亭;;裂缝型储层流体识别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8 张晶;李双文;袁淑琴;龙礼文;姚军;王菁;;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15年03期
9 蔡刚;刘化清;姚军;孟晓燕;;变速成图方法应用——以歧南斜坡区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2期
10 黄建平;李闯;李庆洋;郭书娟;段心彪;李继光;赵胜天;步长城;;一种基于平面波静态编码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坤;印兴耀;宗兆云;;基于弹性阻抗反演的频变属性提取方法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8:油藏地球物理论文集[C];2014年
2 郑浩;张小明;张洪礼;殷小龙;黄伟;黄汝瑶;;一种与炮检距有关的相位校正方法[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论文集[C];2014年
3 张军华;刘显太;杨勇;王军;刘磊;;胜利探区滩坝砂地震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与实践[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论文集[C];2014年
4 姜福豪;李培明;张翊孟;石双虎;祝杨;;陆上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分析[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5 邸志欣;赵殿栋;韩文功;王一博;;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同步激发交涉干扰压制技术[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陈娟;赵玉华;许磊明;;黄土塬宽方位地震资料OVT处理技术及效果[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王雨青;彭真明;;基于广义时间带宽积的最优分数域S变换及其应用[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孙立志;何燕;王晓云;英紫娟;;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油页岩储层勘探技术探讨[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谢春辉;雍学善;王洪求;周春雷;;基于AVAZ反演的裂缝型储层流体识别方法[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10 姜秀娣;;改进岩石物理分析思路提高叠后属性预测能力[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宁;煤层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2 邓娜;西南地区高坝水电站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赵旭;时域声波方程逆时偏移成像及其角道集计算[D];吉林大学;2015年
4 高成;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占宁;叠前逆时偏移在新疆TZ地区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周舟;基于多道奇异谱分析方法的地震数据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戴建芳;基于射线路径的叠前高精度Q值提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杨胜杰;油田注水井压降测量计的研发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年
5 姜春香;金属矿地震资料降噪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6 齐鹏;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15年
7 金星;基于互相关的自适应TFPF算法在地震勘探技术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8 刘鑫;超小波稀疏表示与相干体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石磊;塔中Ⅲ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沉积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侯峰;准噶尔盆地莫10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储层分布预测[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弛;吴朝东;谢利华;张玺;;松辽盆地东岭地区早白垩世小型断陷的充填特征与演化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王尚旭,林昌荣;地震数据结构分析与油气预测方法(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pplied Geophysics;2004年02期
3 ;再论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地震学,第一部分:理论(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pplied Geophysics;2005年01期
4 李向阳;再论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地震学,第二部分:参数计算研究(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pplied Geophysics;2005年03期
5 叶月明;李振春;韩文功;刘庆敏;;小波束叠前深度偏移和照明:基于Marmousi模型的测试[J];Applied Geophysics;2006年04期
6 何皎;刘玉柱;耿建华;;起伏地表静校正浮动基准面选取方法研究(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7年02期
7 曲寿利;季玉新;王鑫;王秀玲;陈新荣;慎国强;;利用全方位P波属性进行裂缝检测的地震方法(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7年03期
8 刘前坤;韩立国;王恩利;单刚义;;弱各向异性介质中的P-SV波近似反射系数计算(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1期
9 王者江;何樵登;王德利;;基于BISQ模型的三维双相各向异性介质数值模拟(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1期
10 石建新;;转换波四参数速度分析方法在k71地区的应用(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唐刚;基于压缩感知和稀疏表示的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D];清华大学;2010年
2 岳玉波;复杂介质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邓虎成;断层共生裂缝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分布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赵秀才;数字岩心及孔隙网络模型重构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刘学锋;基于数字岩心的岩石声电特性微观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倪宇东;可控震源地震勘探新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发,牟永光,王濮;交互地震子波提取技术[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2 云美厚,丁伟;地震子波频率浅析[J];石油物探;2005年06期
3 熊晓军;贺振华;黄德济;陈学华;;广义S变换在地震高分辨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6期
4 张广智;印兴耀;刘洪;;地震子波外推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喜武;刘洪;李幼铭;年静波;;局域波分解及其在地震信号时频分析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2期
6 李亚峻;李月;高颖;;基于双谱幅值和相位重构的地震子波提取[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3期
7 杨培杰;印兴耀;;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综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1期
8 刘远志;周清强;徐华权;;地震子波在地质薄层内的几何特征响应[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6期
9 王荐;朱仕军;文中平;赵振伟;刘二军;吴华明;;基于高阶累积量拟合及混合蚁群算法的地震子波估计[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年05期
10 高少武;赵波;贺振华;马玉宁;;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宏达;胡天跃;;基于高价统计量的多约束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于永才;王尚旭;袁三一;;部分频段地震子波提取[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国发;王万里;;基于相位主值的双谱域地震子波相位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戚鹏飞;王君恒;于永才;;对数谱平均法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鲲鹏;张学工;李衍达;;基于复倒谱匹配的地震子波估计方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吴顺和;;地震子波形成的物理过程,表达式(正演)及其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张广智;印兴耀;吴国忱;张繁昌;;应用双谱求取地震子波的相位谱[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苑书金;李承楚;;利用高阶累积量估算地震子波[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尹成;赵志伟;邹定永;;基于综合的混沌优化算法的地震子波估计[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袁三一;陈小宏;黄饶;;相对“高频”频谱低移现象研究及对地震子波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雅珍;地震分频测薄层砂体效果佳[N];中国石油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培杰;地震子波盲提取与非线性反演[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岳延波;渤海湾盆地月海合作区块地震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单刚义;复杂地质条件地震多波照明及地震采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葛利华;基于接收阵列的时域地震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邢磊;海洋小多道地震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侯贺晟;中国西部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何义中;裂缝油气储层检测与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知伟;地震子波优化提取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俊岭;基于高阶统计量的地震子波建模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王伟伟;地震子波提取中非线性优化算法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王少水;参数化地震子波模型定阶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曹艳玲;一种地震子波提取的高阶累积量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魏磊;高分辨率地震子波估计建模及提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刘艳杰;基于高阶谱提取地震子波方法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邱娜;地震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郭天赐;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地震信号去噪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芳;混沌遗传算法研究及其在地震子波提取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5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76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