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当代》(1979-1989)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5 04:34

  本文选题:《当代》 + 期刊风格 ; 参考:《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9年7月创办了《当代》,7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当代》创刊的消息。《当代》的创刊是新时期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创刊直接带动了其他文学期刊的出现,这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复苏、繁荣有重要意义。《当代》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全面贯彻落实文艺的“双百”方针,以现实主义为期刊特色,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当代》以原生态的方式见证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发展、深化及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当代》整体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1979年到1989年《当代》的研究,试图还原这段文学史。 本文主要采用史料学搜集整理史料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研究在新的政治形势、新的历史语境下《当代》创刊的具体过程,期刊宗旨的确立以及编辑对期刊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为线索,探索80年代现实主义的回归之路,揭示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对《当代》运行策略的研究,这是期刊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当代》则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对现实主义的发扬光大了;第四部分从整体上讲述了《当代》的期刊风格特征、成就以及笔者对《当代》的评价。 《当代》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奠定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通过对它的研究,对我们重新反思80年代的文学,思考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现实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founded "Contemporary" in July 1979, and "People's Daily" reported the founding of "Contemporary" on July 14. The founding of "Contemporary"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Its founding has directly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other literary periodical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vival and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Fully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hundred" policy of literature and art, featuring realism as a periodical and publishing many excellent works. [contemporary] witnessed the return and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in an original way.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and gradually declin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he whole of "Contemporary"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ry to restore the literary history through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from 1979 to 1989.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historical data and reading the text carefull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magazine in the new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re of this paper, which mainly takes "scar literature", "reflective literature" and "reform literature" as the clue to explore the return of realism in the 1980s. The third part is the study of the operation strategy of "Contemporary", which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rvival of periodicals. Without this "foundation", "Contemporary" will be difficult to survive. The fourth part deals with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chievements and the author's evaluation of Contemporary Times. The contribution of "Contemporary" to the realistic literature has established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it, we have rethought the literature of the 1980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and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alism.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心武;关于我和《班主任》的写作[J];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匡汉;刘为钦;;关于“开放文学”命名的对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2 乔美丽;;论新时期的公安题材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3 唐达成;;往事回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4 阎纲;张贤亮;王宏甲;;六十年,印象深刻的文学往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5 田美莲;;朱寨《记忆依然炽热》研讨会发言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6 张颐武;;从“新中国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以认同的确立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7 张炯;;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8 陶东风;;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崔道怡;;报春花开第一枝——张光年和《班主任》的发表[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10 孟繁华;;终结与开始——《共和国文学50年·结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雨;记忆与见证[N];文艺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冻凤秋;文学30年:从精英启蒙到大众狂欢[N];河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三十年文学:向文学本义的回归[N];文学报;2008年

4 张铁志;《当代》,,一个台湾思想杂志身世的故事[N];南方周末;2011年

5 苌楚;旷远的温情[N];文艺报;2010年

6 本报评论员 郭光东;面朝常识 春暖花开[N];南方周末;2008年

7 文一;廖红球:改革开放30年广东文学蓬勃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陈树义;人民,文学永恒的母亲[N];太原日报;2010年

9 □卢新华 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整理;《伤痕》之后[N];南方周末;2004年

10 白烨;六代同堂 八仙过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明彦;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3 梁艳;《今天》(1978-1980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7 包英格;《蒙古族当代文学观念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冯庆华;刘震云小说论[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堆;《当代》(1979-1989)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杨少华;历史创伤记忆中的“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1年

3 谢圣婷;记忆与创伤[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茂;新时期初期文学场域与“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2年

5 徐运源;少数族裔题材的“伤痕文学”—《民族文学》百期(1981-1989年)考察[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杜秀珍;“伤痕文学”中“人”的展示及其限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姚守勤;秦兆阳期刊编辑活动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丁玲;“伤痕文学”的自我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庆容;转折时期的文学评奖与“经典”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菊花;政治反思·文化批判·语言探询[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1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891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