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文学副刊——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变局
本文选题:新媒体环境 + 文学副刊 ; 参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2期
【摘要】:面对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报纸的生存和发展经受着严峻考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艺副刊的界限被突破,新闻、广告之外的题材都被纳入副刊的版图,副刊的版面不断萎缩,甚至被迫停刊。副刊新闻化和俗化的趋势日渐明朗,文学副刊在大副刊路线的冲击下,文学性逐渐淡化和泛化。副刊通过专栏化的策略,热衷于寻找与大众趣味的契合点,"小女人散文"和情感倾诉栏目的走红,是副刊消费化和娱乐化的典型例证。在报网融合的格局下,副刊的博客化渐成风尚,大批博客写手成为专栏作者的主力军,副刊文体也逐渐向博客文体靠拢,副刊在向新媒体借力的转型中,逐渐失去自身的独立性。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rise of new media,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s stand a severe test. Since the 1990s, the limits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supplement have been broken through, and the subjects other than news and advertisement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supplement, and the layout of the supplement has been shrinking and even forced to stop publication. The trend of news and vulgarization of supplement is clear day by day, and literary supplement gradually desalinate and generaliz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line of big supplement.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columnization, the supplement is keen to find a common point with the popular interest. The popularity of "Little woman's Prose" and "emotional talk"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consumptional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 of the supplement. Under the pattern of integration of newspaper and net, the blog of supplement becomes the fashion gradually, a large number of blog writer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columnists, and the style of supplement also gradually draws close to the style of blog, and the supplement is in the transition of borrowing strength from the new media. Gradually lose their independenc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的发掘、整理、研究与出版”(批准号:10&ZD09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批准号:10BZW09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道新;;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全岳春;;如何办好报纸副刊——以《新民晚报·夜光杯》为例[J];探索与争鸣;2008年02期
3 王立纲;专栏写作:有话好好说[J];青年记者;2004年10期
4 横行青海夜带刀;对三专栏作家的同题调查[J];青年记者;2004年10期
5 张金岭;;从“文学副刊”到“人文副刊”——齐鲁晚报《青未了》内容调整的几点考虑[J];青年记者;2013年28期
6 子川;;报人·传媒时代·文学副刊[J];文学自由谈;2008年03期
7 周建平;;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实践与探索——以《羊城晚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02期
8 傅小平;毛尖;;文学就是故乡[J];作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车晓勤;试析转型期文学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段进义;;论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刘朝君;论约翰·契弗笔下的“中产阶级的危机”[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曹万生;;媒体批评软暴力与学院批评的立场[J];当代文坛;2006年03期
2 张新伟;;网络时代的影视批评[J];电影评介;2006年22期
3 赵葆华;;网络影评的流行病[J];电影;2008年06期
4 李建强;吉莉;;网络影评态势扫描[J];电影艺术;2006年06期
5 王玉玺;;网络与大众:民间影评的新发展[J];齐鲁艺苑;2008年03期
6 曾军;;大众影评的崛起及其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金炳华;努力办好面向新世纪的报纸副刊[J];新闻记者;2000年11期
8 贾磊磊;;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与话语重构[J];艺术百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幼川;;文学副刊的副刊文学[J];青年记者;2001年04期
2 杨秋晓;强调真情真诚 丰富文学手段——关于文学副刊如何走出低谷的思考[J];城市党报研究;2004年06期
3 杨秋晓;报纸文学副刊如何走出低谷[J];中国编辑;2005年01期
4 胡中惠;;心灵总要静下来——报纸文学副刊得以坚持的三个理由[J];记者摇篮;2007年08期
5 刘元娟;;文学副刊也需策划[J];青年记者;2007年12期
6 孙秀;沈蓓;高海涛;;报纸文学副刊不能丢掉文学品质[J];采.写.编;2007年06期
7 陈清华;;报纸的文学副刊会消亡吗?[J];采.写.编;2007年06期
8 路波;;文学副刊如何革新求变[J];青年记者;2009年14期
9 张孺海;熊唤军;;报纸文学副刊的新闻化特征[J];新闻前哨;2009年10期
10 许素银;;也谈文学副刊的品牌意识[J];中国记者;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秦方奇;;亟待开掘的撂荒地:抗战时的地方报纸文学副刊——以《前锋副镌》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小蕙;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N];光明日报;2000年
2 熊江彬;对党报文学副刊的一些思考[N];甘肃日报;2009年
3 黄田;文学副刊,为何70%的作者是老面孔?[N];文学报;2012年
4 伍松乔;文学副刊正当年[N];四川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高小立;文学副刊仍当助推文学前行[N];文艺报;2006年
6 通讯员 闫逶迤、高玉新 记者 耿建扩;揭示《大公报·文学副刊》停刊原因[N];光明日报;2004年
7 兆子;《太原日报》“双塔周刊”呈现报纸文学副刊魅力[N];文艺报;2003年
8 沈耀忠 詹红;地市报文字副刊“退”与“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记者 曾祥书;《菏泽日报》精心打造副刊[N];文艺报;2006年
10 张登宽;文学副刊编辑要当“大家”[N];中华新闻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斌;论近十年(1999年-2008年)《澳门日报》副刊上的澳门女性散文[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晓婷;论租界色彩下革新后的《申报·自由谈》[D];山西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91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89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