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融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转型与蜕变

发布时间:2018-06-04 05:13

  本文选题:融媒体 + 学术出版 ; 参考:《编辑学报》2017年S1期


【摘要】:融媒体作为新型传播形态,正在改变和重塑着学术出版传播模式。《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辑部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探索研究融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模式与特点,主要有融媒体出版拓展丰富了学术出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原本单调抽象的学术论文变得生动有趣;移动互联的思维和新型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不仅构建了学术资源的互联网络,也为学术期刊了解用户、掌握用户资源、设计精准服务提供了可能;融媒体促使学术出版内容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角色转变,即从单纯发表论文,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搭建专属交流互动的平台,为用户提供多形式的专属学术知识服务。融媒体时代,印刷出版、互联网出版和移动阅读出版构成的新型立体出版模式不仅驱动了传统出版的转型,其技术创新更将带动学术出版的全新蜕变,并将持续为学术出版注入新的生命力。
[Abstract]:As a new form of communication, financial media is changing and reshaping the mode of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constantly explores the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publishing in the era of melt media, which mainly enrich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academic publication and makes the original abstract abstract The academic paper has becom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the thinking of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powerful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new media not only build the Internet of academic resources, but als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for academic journals to know the users, master the user resources and design the precise service, and the change of the role of the media to promote the content of academic publishing to the knowledge service, that is, from the single. Pure published papers, turning to users as the center, set up a platform of exclusiv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vide users with many forms of exclusive academic knowledge service. The new stereoscopic publishing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the era of media, print publishing, Internet publishing and mobile reading and publishing, not only dri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ation, but also promotes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The brand new transformation will continue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academic publishing.
【作者单位】: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G23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畔;学术出版的责任问题[J];中国出版;2003年01期

2 万丽慧;学术出版也能做出风潮来[J];出版参考;2004年36期

3 贺圣遂;学术出版大学出版的根本[J];出版经济;2004年11期

4 韩志伟;;学术出版的效益构成及其运动轨迹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01期

5 李丽;从国际学术出版的困境看高校学报的优势[J];编辑学报;2005年05期

6 王倩;学术出版,学术之幸抑或痛?[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10期

7 王倩;;学术出版,出版的鸡肋还是盛宴?[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11期

8 汪启明;;学术出版简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9 李广宇;;服务教学科研 繁荣学术出版——河海大学出版社成立二十周年[J];出版参考;2006年36期

10 曹宏举;;坚持学术出版特色 倾力打造一流品牌[J];全国新书目;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近乐;;从美国的大学出版看学术出版精神[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2 ;后记[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大良;葛赵青;郭晓明;;我国学术研究及其出版的格局分析[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永宏;;正视困境,准确定位,加快发展——西部小型大学出版社的困境与出路思考[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广仁;;网络学术出版的范式革命[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杰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学术出版的春天是否来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张黎明;大学资源已成学术出版制高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理想的学术出版与学术出版的理想”[N];文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凤娜;学术出版繁荣 精品力作短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凤娜;学术出版助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学术出版能否迎来春天?[N];光明日报;2012年

7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 韩建民;国家出版基金助推中国学术出版转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8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 朱杰人;学术出版是需要门槛的[N];文汇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孙海悦;学术出版:品质求存 理性求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10 陈杰;规范学术出版先从严查劣质作品开始[N];北京商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岩立;转型背景下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困境和出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贾志甜;中美比较视角下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3 孔霁;改制背景下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陈小伟;数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龙小华;“后转制时代”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李亚飞;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赢利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曹恒娜;论我国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建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莫鹏燕;学术著作发行问题的探讨[D];河南大学;2007年

9 刘琳琳;中美大学出版社品牌比较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9年

10 郭莉;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市场定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6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976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c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