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现代性:近代画报出版与视像变革
本文选题:石印画报 + 摄影画报 ; 参考:《中国出版》2015年14期
【摘要】:从视觉现代性的角度来看,近代画报出版历经了两次视像变革:石印画报引发了"知"的视像变革,开启了图像认知时代;摄影画报带来了"看"的视像变革,促进了视像的大众化和图像的日常化。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modernity, the publication of modern pictorial has undergone two video changes: the lithographic pictorial has initiated the video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which has opened the era of image cognition, and the photographic pictorial has brought about the video transformation of "watching". It promot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video and the daily image.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E-8901-15-06816)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23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思和;试论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2 张敏;略论辛亥时期的上海报刊市场[J];史林;2003年02期
3 李康化;《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雍;王惠怡;;《申报》对义和团运动的舆论导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袁培尧;;宋初士大夫性格特点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0期
4 杨早;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中国白话报》、《京话日报》之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罗宁辉;;从画报生态位变化的历史轨迹探索画报发展规律[J];编辑之友;2008年04期
6 王伟;;我国近代编辑出版人的职业生涯与社会价值[J];编辑之友;2011年06期
7 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J];出版广角;1999年07期
8 向敏;;“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略论晚清画报出版[J];出版科学;2008年05期
9 江晶静;;《良友》画报的自主发行模式[J];出版科学;2009年03期
10 贺子岳;许金平;;晚清画报发展探析[J];出版科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凤媛;;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质素初探——以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创作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2 许晓青;;20世纪20~30年代苏南农村结构性社会流动探析——以无锡县为例[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3 扶小兰;;近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之变迁[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贾伟;;冲突与融合:近代上海娱乐文化的现代性思考[A];都市文化研究(第7辑)——城市科学与城市学[C];2012年
6 徐剑雄;;公共性视阈中的海派京剧[A];都市文化研究(第11辑)——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观念[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霞;出版与近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D];复旦大学;2011年
4 袁哲;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复旦大学;2011年
5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6 匡淑平;上海近代体育研究(1843-1949)[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温润;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昌文;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出版业(1843—1949)[D];苏州大学;2002年
10 杜丽红;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城市管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贵环;林乐知与《上海新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思婷;女性身体解放与“人”的关注[D];暨南大学;2011年
4 姜宁宁;洪炳文戏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艳;《图画日报》视野下的清末社会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琨;民国时期上海华人营造业群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李;沈知方的出版理念及其践履[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晶;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与国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杨晓光;1870年代上海城区犯罪时空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张瑜;《东西洋考》与近代中国文学的“气味”[D];三峡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旷新年;一九二八年的文学生产[J];读书;199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国;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詹姆逊论现代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10期
2 郑杭生;和谐社会与新型现代性[J];学会;2005年04期
3 俞可平;;教育的现代性——读《现代教育论》[J];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04期
4 曾建林;对启蒙的世纪回眸──读《求索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蒋磊;;都市风景的现代性经验——读《都市风景线》[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2期
6 寇研;;手的功能性和现代性[J];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26期
7 孙玮;;作为媒介的外滩:上海现代性的发生与成长[J];新闻大学;2011年04期
8 郁旭映;;难以突围的文化主义悖论[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09期
9 殷晓璐;;现代性与大众传媒的变迁——以20世纪中国报刊的发展为例[J];今传媒;2014年08期
10 曾炜;;走向法治的现代性[J];博览群书;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2 王庆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现代性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清民;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高名潞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优雅的复活或对现代性的怀旧[N];文汇报;2014年
10 王绍培;福柯:不断尝试逃离“现代性”的牢笼[N];深圳特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建设性[D];吉林大学;2008年
2 喻燕;从崇高到荒诞[D];安徽大学;2012年
3 冯晓坤;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独立人格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4 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覃庆辉;鲁滨逊与桑提亚戈形象的现代性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斌;隐喻的现代审美文化意义探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罗婷;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D];浙江大学;2009年
8 张岳;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汉族夏历新年仪式的变迁[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玮;立足“本土中国”的现代性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吕晓玲;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3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07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