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新疆高校校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8 18:43

  本文选题:新疆 + 高校校报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新疆高校校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在传播先进知识和理念、促进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弘扬正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第四媒体”的出现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网络和手机功能的全面升级,数字化电视、电子书以及手机报的逐步普及,使得新疆高校校报与其他的报纸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受众群体逐渐萎缩、传播速度相对变慢、信源与信道单一、传播内容程式化、不能及时反映多民族受众的诉求、电子版发展缓慢等因素也严重制约着高校校报的发展。 对此,高等院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出校刊特色,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走报网结合之路,使新疆高校校报真正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高校师生乃至社会服务。
[Abstract]:Xinjiang University newspaper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scratch and from less to more. During this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made in spreading advanced knowledge and ideas, promoting the unity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 carrying forward good spirit, enriching campus cultural life, and so 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ergence of the "fourth media"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the overall upgra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network and mobile phones, the gradual popularization of digital television, e-books and mobile phone newspapers, Make Xinjiang university newspaper and other newspaper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and survival pressure. The audience group gradually shrinks, the communication speed is relatively slow, the information source and channel are single,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 is stylized, can not reflect the demands of the multiethnic audience in time, the electronic version development slow and so on factors also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newspaper.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innovation of working mechanism,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audience,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s, run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journal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ditorial staff.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level and take the road of the combination of newspaper and network, Xinjiang university newspaper can reall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ublic opinion and serv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ven the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37.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朱定新;;媒介素养与领导水平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5 曾耀农;罗宾斯媒介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庄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时代意义[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7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郭磊;全球传播下的文化趋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周云,彭光芒;综合性中文门户网站女性频道与青年女性发展——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冯周卓;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霓;;中国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政治文明[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振铎;何晓林;;时代呼唤生态出版[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文虎;;全球化和我国大众传媒的整合与兼并[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5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6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冯炜;;社会场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殷晓蓉;;“媒介帝国主义”和“数字鸿沟”——概念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分析比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段永刚;大众传播媒介资源配置刍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龙耘;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9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檀巧芳;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研究二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3 李凌凌;第四媒体与大众传播变革[D];郑州大学;2000年

4 黄蓉芳;论经济沙龙的情境沟通功能[D];暨南大学;2001年

5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6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詹宁;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蒲进;网络广告传播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周颖;电视叙事理论刍议[D];厦门大学;2001年

10 杨一苗;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8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078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f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