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8 17:51
【摘要】:新闻标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独具魅力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新闻工作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我们发现,前人从不同方面对新闻标题进行了探讨,而且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其定义、修辞、分类等,未阐释其形成机制。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研究分析,本文发现有些新闻标题,字面说的似乎并不完全是新闻中提到的事,但却跟新闻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准确地表达了新闻主题。读者初看会感觉有点朦朦胧胧(模糊),再读便茅塞顿开、余味绵长。但是,这类新闻标题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呢背后隐藏着什么生成机制目前,我们发现对新闻标题生成机制的探索并不多。本文尝试运用国内语言学家徐盛桓提出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试图为新闻标题的生成提供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解释力的机制。文中的语料来自于英汉报刊和书籍,并在所搜集的语料基础上采取了定性分析和内省的方法。这一尝试的理论基础是徐盛桓提出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 全文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同时,作者提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即新闻标题生成的动因是什么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对新闻标题的研究,指出他们的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和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是理论框架,本章首先介绍了常规关系及类层级结构理论。对基于以上各理论建立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为新闻标题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机制的研究提出理论框架。 第四章是对新闻标题的进一步观察。介绍了标题的定义、特点、功能,并对标题进行分类,试图加深对标题的理解,并为探索标题的生成机制做出铺垫。 第五章是分析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探讨了标题生成的动因,并根据新闻标题生成的理论框架对标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六章是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其不足和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我们有如下几点发现: (1)新闻标题中涉及两个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替代,两概念的某些内涵外延之间具有相似性或相邻性,从而最终建立了关系,使他们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暂时等同起来。? (2)本文归纳出新闻标题外延内涵传承的两个阶段: 第一,编辑首先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概括,确定心目中想要表达的事物(即A),并根据语境,在恰当的外延/内涵下捕捉一个涵项; 第二,将这一涵项输“传”下去,至适当分支涵项,确定一个自然语言的概念来“承”载,即B,实现以B替代A,即在这一语境下“A是B”。 (3)本文运用“外延内涵传承”理论,对于新闻标题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外延内涵传承是其形成的基础。本文对新闻标题的分类有吸引性标题和平实性标题。编辑制作标题时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有些新闻标题制作是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有些则是让读者一览标题即知新闻内容的大意。不同类型的标题,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本文认为标题之所以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与外延内涵传承的度有关。有些标题可以更多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是因为标题中涉及的内涵内容较多;有些则是让读者看到标题即知新闻内容,这是由于标题中包含外延内容较多。因此,编辑应根据标题的制作目的,掌握标题中涉及内涵外延的多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新平;新闻标题怎样最富吸引力[J];当代传播;2003年04期

2 尚媛媛;语境配置与语篇体裁之间的关系——从功能语法谈英语新闻标题语的语言表达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黄维合;英文报刊标题的类型和语言特点初探[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廖巧云;涂志成;;“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双关[J];外语研究;2009年06期

5 楚军;周军;;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廖巧云;邱晋;;“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脑筋急转弯”[J];外国语文;2009年05期

7 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保全;;新闻标题制作中常见的技巧——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上)[J];新闻实践;2007年07期

9 刘保全;;新闻标题制作中常见的技巧——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下)[J];新闻实践;2007年08期

10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2257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257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