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延续——读“文化记忆”理论
[Abstract]:Reading Book of positive Cultural memory Theory, [Germany] Astride Earl, Feng Yali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In the field of memory research today, the German scholar and his wife, Astrom and his wife, are particularly notable. One is an ancient Egyptologist, the other is a professor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ut both are famous for their theory of memory. Combining the former research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they combine the three key elements of culture, memory and society together, and construct the important theory of memory research, cultural memory (Cultural Memory). Although cultural memor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G2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忠世;现实的人与历史主体[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志;死海里的生命旋涡——论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张均;普遍历史的建构——对西方哲学史的一种考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李林蓉;孙佳兵;;监禁与返归——李贽与福柯哲学的还乡与文学的借道[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进;论福柯解构史学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6 陈少萍;徐肖楠;;从此刻到永恒——中国先锋历史小说的想象化历史抒写[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期
7 邵作明;李岩;;关于现代西方人生哲学的思考[J];才智;2012年29期
8 何景春;严煜;张璐;;当代大学生历史感的现状和思考——以武汉部分高校调查为例[J];党史文苑;2013年06期
9 程泽明;;《悲剧的诞生》中的俄狄浦斯隐喻——论尼采哲学的悖谬本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龚频;;《不死的核桃树》的死亡叙事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程从柱;石中英;;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胡大平;;虚无·主义·Dis-play[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2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3 潘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建超;论《等待》的主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丽娜;论尼采人性自由思想及其影响[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3 柯贵福;诸神相争时代的国家认同[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张明;论尼采“重估一切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及其导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韩树红;论新时期以来的老舍形象建构[D];青岛大学;2011年
7 韩荣锦;无字的历史 生存的资源[D];河南大学;2003年
8 陈芝国;浅论文学中的历史感现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佳;从艺术家视角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阳海洪;十七年小说历史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出发:懵懂岁月的文化记忆[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5期
2 时统宇;;打捞濒临沉没的文化记忆[J];青年记者;2011年22期
3 ;出发:懵懂岁月的文化记忆[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3期
4 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申晓娟;石鑫;王秀香;;国内外文化记忆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年02期
6 李非;;《文化圆桌》:解读中国文化记忆[J];新闻战线;2007年08期
7 王红;王丽萍;;大众文化记忆:口述档案[J];黑龙江档案;2009年02期
8 刘敏;;《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J];编辑之友;2012年07期
9 裴燕;;复活文化记忆[J];IT经理世界;2013年12期
10 陈志;戴学东;金强;;《岭南记忆》:深沉的文化记忆[J];新闻战线;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郝苏民;;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著名作家 王蒙;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焦廷勤;重视文化记忆抢救工程[N];承德日报;2006年
3 王雪冰;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黄适远;以“文化记忆”实现文化成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5 王福州;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意娜;文化记忆[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编辑 徐佳和;不要让文化记忆旁落他乡[N];东方早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杰;首个老年节,,延续“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3年
9 李揽月;城市别割裂文化记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10 李可;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东海岛屿文化记忆的恢复与重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2 李小娜;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黄帝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08年
4 聂宁;论大尝祭中的文化记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张润;记忆与身份[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6 王舒云;文化记忆习得—语言和纪念碑教学论关联视角下的《记忆场》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7 额尔德木图;敖包、文化记忆与游牧社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丽燕;景观作为文本:杭州凤凰山和古树意义的生成[D];浙江大学;2013年
9 韩霓;俄罗斯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彼得大帝[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杨欣;“不朽者”作为记忆中的形象及其指向的价值意义[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401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40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