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电子媒介与大众文化冲击下的出版职业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19-05-25 04:16
【摘要】:新技术催生的电子媒介与市场经济环境下应时而生的大众文化对出版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带来了出版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属性,应该有全面的认识。而要克服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加强出版职业道德建设,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对新的出版环境,推动出版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Abstract]:The electronic media spawned by new technology and the timely mass culture in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have had a strong impact on publishing activities and brought about changes i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publishing. Therefore, we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ttributes of electronic media and mass cultur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media and mass cultur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ethics, deal with the new publishing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类号】:G206;G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范军;;理想主义让出版拥有尊严[J];现代出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4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8 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9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岩;;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5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7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9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姜思哲;叙事学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守培;《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娟;;论自尊与他尊[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林剑;;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J];江汉论坛;2005年12期

3 谭运启;;浅论职业尊严[J];文教资料;2012年2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斌;;论电子媒介的舆论作战效应[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刘华杰;班建武;;略论电子媒介的价值灌输[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20期

3 杨赛;;电子媒介对青少年学习与发展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3年11期

4 于艳新;;从异化视角的麦氏媒介观看电子媒介的未来[J];新闻传播;2014年01期

5 张法;电子媒介、审美景观与哲学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方亭;;语言文字文本与电子媒介文本的异质和互渗——兼论当下文学的走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田中初;;电子媒介如何影响社会行为——梅罗维茨传播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周鸿铎;;中国电子媒介产业比较[J];今传媒;2007年02期

9 陈曦;;因特网与电子媒介管理[J];新闻前哨;2008年12期

10 谭旭东;;语境、文化实践与问题缘起——电子媒介对童年及儿童文学的影响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进华;;20世纪初在黑龙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电子媒介[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笑梅;电子媒介与儿童健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方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电子媒介促进少儿期刊革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戴耀华;电子媒介与儿童健康[N];保健时报;2003年

4 戴耀华;电子媒介也会影响儿童健康[N];江苏科技报;2004年

5 肖鹰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媒介让我们重返“穴居”?[N];中国妇女报;2007年

6 杜书瀛;面对电子媒介的冲击[N];文艺报;2007年

7 钱颖 记者 顾意亮;民盟上海市委呼吁电子课本进学校应慎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钱颖 顾意亮;电子课本进学校应慎行[N];团结报;2011年

9 韩景云 特约记者 吴凯波;驻澳门部队 电子媒介成为教育好帮手[N];解放军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张海志;由谁来定义互联网“克隆”罪与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海文;试论电子媒介网络社区及其对未来社区构建的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2 杨席珍;电子媒介的延伸——民主、空间与生存仪式[D];苏州大学;2004年

3 方亭;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孙存照;走向自恋的尽头:论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3年

5 艾庆平;电子媒介的制度化路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毛慧敏;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沈佳敏;空间性视角下看户外电子媒介对都市空间的重构[D];复旦大学;2012年

8 张海燕;电子媒介、场景与社会行为[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李岩;电子媒介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樊继业;电子媒介人视域下的信息泛滥控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85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485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