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1-1946)研究
本文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1-1946)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集中考察延安文学中的重要载体——《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及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当时的延安作家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记录了延安文学发生、发展并逐渐规范化的历史过程。 论文以1941年5月16日至1946年11月19日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艺副刊”刊载内容的梳理、运作方式的考察,探究这段时期延安文艺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对《解放日报》改版前后“文艺副刊”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揭示出此时期文学参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走向,也能看到作家自身的思想演变及其身份转变。 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从以下方面系统考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第一章论述《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生成、发展语境与文学生态。梳理《解放日报》及其副刊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副刊的创作群体、读者群体及思想资源,探寻其生长土壤中的政治、文化背景。它是立足于延安现实的革命生活,延续苏区《红色中华》副刊的思路,在诸种文化资源的合力作用下生成的。 第二章主要介绍改版前《解放日报》八大专刊之“文艺栏”所取得的成就。此时期的文艺专刊在延安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是一个多元自由的书写平台。本章主要以副刊主编丁玲为例,分析其大度宽容的编辑方针对改版前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多元化、自由风格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副刊刊载作品中文学内容的概貌,进一步呈现“文艺栏”文学面貌的丰富性及多元化书写的特点。同时,重点解读杂文所蕴含的知识分子式的政治想象与否定式建构。 第三章主要论述改版后“综合性副刊”体制化的生成和政治意识形态规训的效应,并试图挖掘文学一律中的可贵的思想与艺术探索。本章通过探析延安整风运动和《讲话》在“文艺副刊”中的体现和影响,辅以报纸史料、文本分析来看文学的逐渐体制化:并通过考察对王实味的批判、集体创作方式的盛行、工农兵写作的开展、新秧歌剧的出现等来探析这一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范。同时,尝试探究“综合性副刊”中作家是否有革命叙事主调之外的个性化努力。 第四章论述《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文学史影响,探究文学体制化的必然性和影响因素;分析作家身份的转变,并以丁玲、艾青、何其芳为例,探讨作家创作转向的原因和表现;同时,借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考察文学参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的得失。 总之,延安《解放日报》是对延安文学有重要影响的报纸,对其“文艺副刊”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全面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转变。本论文属于报纸副刊的研究,以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从报纸副刊这一“文学载体”的角度介入对延安文学的考察。可以说,现代传播媒介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报纸的文学副刊保留了当时文艺创作最为原始的风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史料。
【关键词】:《解放日报》 文艺副刊 延安文学 现代传媒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3;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8
- 第一章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生成与发展语境18-29
- 第一节 源头追溯:苏区《红色中华》副刊的演变18-22
- 第二节 创作群体:左翼文人的加盟和青年作家的成长22-24
- 第三节 接受群体:读者的变迁24-25
- 第四节 思想资源:鲁迅精神的影响25-27
- 第五节 延安的政治和文化生态环境27-29
- 第二章 文艺专刊:多元自由的书写平台29-44
- 第一节 创作空间: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29-31
- 第二节 丁玲:大度宽容的编辑方针31-34
- 第三节 多元化书写:文学面貌的丰富性34-41
- 一、战争叙事:在英雄主义内外34-36
- 二、成长故事:情理冲突下的人性书写36-38
- 三、批评与赞歌:殊途同归的小说主题38-41
- 第四节 杂文:知识分子的政治想象与否定式建构41-44
- 第三章 综合性副刊:体制化的生成与意识形态的规训44-66
- 第一节 话语空间:革命/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确立44-50
- 一、延安整风运动45-47
- 二、《讲话》的生成与传播47-50
- 第二节 政治化的实践:对王实味的批判和作家的思想改造50-55
-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规训:文学的一体化55-62
- 一、文艺新方向:工农兵写作的开展55-57
- 二、创作方式:集体写作方式的盛行与“个体”的退隐57-60
- 三、文学典型的树立:新秧歌剧的出现60-62
- 第四节 政治规约中的可贵探索62-66
- 第四章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文学史影响66-76
- 第一节 新的文学体制的生成66-69
- 第二节 作家身份的转变与创作的转向69-73
- 第三节 “文艺副刊”与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73-76
- 结语76-77
- 参考文献77-82
- 附录一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作品目录82-93
- 附录二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人名索引(选录)93-102
- 附录三 延安《解放曰报》影印资料(选录)102-116
- 致谢116-11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8-119
- 附件1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倩;;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研究综述[J];沧桑;2011年02期
2 乔晓静;;延安《解放日报》与丁玲文学创作的转向[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韩晓芹;;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盛魁;蒋杰;;《解放日报》的创建与改革:1941-1944[J];东南传播;2009年05期
5 黎辛;;我在延安经历的审查干部与“抢救运动”[J];党史博览;2008年11期
6 黎辛;丁玲,党报文艺副刊的奠基人——纪念丁玲同志诞辰100周年[J];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7 乔晓静;;延安《解放日报》与周扬文艺理论的建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8 李军;李书平;;政治意识形态的文艺性展现——《解放日报·文艺》主编丁玲的编辑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01期
9 李晓灵;;试论延安《解放日报》的组织传播特色及其影响[J];社科纵横;2006年05期
10 李宇红;;评析延安《解放日报》的媒介现代化程度[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闻兵;从启蒙者到被改造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志娜;《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1-1946)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1-1946)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67418.html